第一別:有錢別省: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健康高於財富,有了健康,才擁有一切。民間順口溜說得好:不怕賺得少,只怕死得早;留得健康在,何怕賺不來。為了健康,該出手時就出手,有錢別省。
第二別:有福別等:
兒孫自有兒孫福,別為兒孫做馬牛。要爭取時間,享受眼前福。別為子孫過分操勞。疲勞是健康的第一殺手。
第三別:有愛別放:
人生短暫,遇動心之愛不易,不管是愛還是被愛,都是緣分,都應該享受,放過今天,今生就永不再來。
第四別:有氣別忍:
人生在世,各自都有難念的經和難破的題。氣是客觀存在,有氣別忍,憋氣則氣結,氣結則病生。遇到「氣事」,要找人 「通」氣,多方吐露,一吐為快,快吐為安。朋友是最佳的「通氣筒」,也是為你傾注生命活力的「打氣筒」。
第五別:有恨別記:
心胸開闊,仁善為懷,小事糊塗,世事看淡,恩怨不計,舊恨不記,保持 「天天有個好心情」。古人的長壽「三不知:不知恩怨、不知年齡、不知疾病。相逢一笑泯恩仇。
每一天,在每一方面,我都變得越來越好。 Every Day In Every Way, I'm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眼見未為真;沒有對與錯;是你的躲不了,不是你的求不得;遇見的人和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總有其目的;一切事情都是最好的安排;或我應該相信是緣分!
23/8/2016
【心不隨境心自安】聖嚴法師
問:六祖惠能大師從五祖弘忍門下得到傳承之後,到了廣州法性寺,見到兩位和尚對著寺前的旗子在爭論,一個和尚說:「你看旗子在動。」另一個說:「是風在動。」惠能說:「你們兩個都錯了,既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們的心在動。」兩個和尚被點破,非常拜服,而我們聽故事的人似乎也心動了一下。請師父開示。
師:這也是《六祖壇經》中的故事。當時惠能已經開悟,和一般人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人是從外境的現象著眼,透過主觀形成因人而異的判斷。外在的環境如果沒有主觀的人去觀察它、體驗它,它是毫無意義的。一旦通過人的觀察、體驗和認識,就失去了客觀事實的標準。因為每個人內心的反應都會因時、因地、因他自己內心的情況而有所不同,所以兩個和尚看到幡在動就會有兩種不同的想法。這兩種想法都是錯的,最正確的答案是他們兩人的心在動。
從這個事實來看,人間所謂是非、好壞、優劣、善惡等等判斷,並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都是因時、因地、因主觀想法而有所不同。所以叫作虛妄,不是真實,既非真實就不要執著。唯有對一切現象不起執著,才不會生起愛憎等等煩惱心,那就是自在的人。是不是可能做到幡不動、風不動、心也不動呢?其實沒有必要。有風的話幡一定會動,只要自己的心不隨著環境而亂動,不要被環境牽著鼻子走,不用主觀的自我意識來觀察、衡量、判斷,這是比較妥當的,也比較不會產生矛盾和衝突。很多人只因多管閒事而煩惱不已,其實只要心不受環境所動,不離智慧和慈悲兩個標準,就不會有煩惱了。因此,我們普通人也可以練習不受威脅利誘,不為聲色所動,這就是人間的智者和勇者。
師:這也是《六祖壇經》中的故事。當時惠能已經開悟,和一般人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人是從外境的現象著眼,透過主觀形成因人而異的判斷。外在的環境如果沒有主觀的人去觀察它、體驗它,它是毫無意義的。一旦通過人的觀察、體驗和認識,就失去了客觀事實的標準。因為每個人內心的反應都會因時、因地、因他自己內心的情況而有所不同,所以兩個和尚看到幡在動就會有兩種不同的想法。這兩種想法都是錯的,最正確的答案是他們兩人的心在動。
從這個事實來看,人間所謂是非、好壞、優劣、善惡等等判斷,並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都是因時、因地、因主觀想法而有所不同。所以叫作虛妄,不是真實,既非真實就不要執著。唯有對一切現象不起執著,才不會生起愛憎等等煩惱心,那就是自在的人。是不是可能做到幡不動、風不動、心也不動呢?其實沒有必要。有風的話幡一定會動,只要自己的心不隨著環境而亂動,不要被環境牽著鼻子走,不用主觀的自我意識來觀察、衡量、判斷,這是比較妥當的,也比較不會產生矛盾和衝突。很多人只因多管閒事而煩惱不已,其實只要心不受環境所動,不離智慧和慈悲兩個標準,就不會有煩惱了。因此,我們普通人也可以練習不受威脅利誘,不為聲色所動,這就是人間的智者和勇者。
15/8/2016
時光倒流七十年
時光倒流七十年 Somewhere in Time
主演:基斯杜化·李夫、珍·茜摩爾
八十年代首次在碧麗宮看《時光倒流七十年》,那特大寬敞的座位,體會到什麼是豪華享受。
假如可以回到過去,相信這些地球應該很美麗,人類也不一樣!
(網上圖片)
主演:基斯杜化·李夫、珍·茜摩爾
八十年代首次在碧麗宮看《時光倒流七十年》,那特大寬敞的座位,體會到什麼是豪華享受。
假如可以回到過去,相信這些地球應該很美麗,人類也不一樣!
(網上圖片)
11/8/2016
8/8/2016
7/8/2016
緣來緣去、得與失、世事何曾是絕對
工作的同事、課程的同學、法會的會友,多數相聚只有一段短時間,跟著沒有再共事和相聚。相遇是緣,別離也是緣!
很多時為了上課而無法再工作,導致同事不滿。有時接了工作,可是錯過了一些無法再上的課程。每件事情總是有得有失!
工作的同事總是在背後閒言閒語,可是她們沒有看見我在場內工作情況,因為大家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而致處事方式不同!
很多時為了上課而無法再工作,導致同事不滿。有時接了工作,可是錯過了一些無法再上的課程。每件事情總是有得有失!
工作的同事總是在背後閒言閒語,可是她們沒有看見我在場內工作情況,因為大家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而致處事方式不同!
4/8/2016
1/8/2016
一彈指間 (yī tán zhǐ jiān)
【解釋】:原為佛教用語,佛教有「一彈指頃六十年剎那」之說。手指一彈的時間。比喻時間極短暫。
【出處】:《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一:「若復有人於一彈指頃,能修行是般若波羅蜜多者,其所得福,倍勝於前。」
【示例】:他沒想到~便輕輕易易的殺斃三犬,對這九陽神功的威力不由得暗自心驚。 ★金庸《倚天屠龍記》第十六回
單位
彈指、剎那和瞬都是佛教使用的時間單位,指極短的時間,但是其比喻成分大於實在意義,各經說法也不同。
1、《僧六律》的解釋:
一剎那者為一念
二十念為一瞬
二十瞬為一彈指
二十彈指為一羅預
二十羅預為一須臾
一日一夜有三十個須臾 =24*60*60=86400秒
即一天一夜有4800000個剎那
240000個瞬間
12000個彈指
30個須臾
細算,一晝夜有86400秒,一須臾為2880秒(48分鐘)
一彈指為7.2秒
一瞬間為0.36秒
一剎那僅0.018秒
2、《俱舍論》卷十二中說,壯士一彈指間,就含有六十四剎那
3、《仁王經》說,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又有九百生滅。
4、《大唐西域記》中記,一百二十剎那稱為一怛剎那,怛剎那意為「一瞬」
總之,佛教里用「劫」表示極長的時間,用「剎那」表示極短促的時間。如《俱舍論》說:「時之極少名剎那,時之極長名為劫。」
可見劫和剎那是佛教最基本的兩種時間計量單位。佛教在解釋這兩種時間時,還貫穿了時間周而復始的循環以及事物時時運動變化的思想。
【出處】:《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一:「若復有人於一彈指頃,能修行是般若波羅蜜多者,其所得福,倍勝於前。」
【示例】:他沒想到~便輕輕易易的殺斃三犬,對這九陽神功的威力不由得暗自心驚。 ★金庸《倚天屠龍記》第十六回
單位
彈指、剎那和瞬都是佛教使用的時間單位,指極短的時間,但是其比喻成分大於實在意義,各經說法也不同。
1、《僧六律》的解釋:
一剎那者為一念
二十念為一瞬
二十瞬為一彈指
二十彈指為一羅預
二十羅預為一須臾
一日一夜有三十個須臾 =24*60*60=86400秒
即一天一夜有4800000個剎那
240000個瞬間
12000個彈指
30個須臾
細算,一晝夜有86400秒,一須臾為2880秒(48分鐘)
一彈指為7.2秒
一瞬間為0.36秒
一剎那僅0.018秒
2、《俱舍論》卷十二中說,壯士一彈指間,就含有六十四剎那
3、《仁王經》說,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又有九百生滅。
4、《大唐西域記》中記,一百二十剎那稱為一怛剎那,怛剎那意為「一瞬」
總之,佛教里用「劫」表示極長的時間,用「剎那」表示極短促的時間。如《俱舍論》說:「時之極少名剎那,時之極長名為劫。」
可見劫和剎那是佛教最基本的兩種時間計量單位。佛教在解釋這兩種時間時,還貫穿了時間周而復始的循環以及事物時時運動變化的思想。
為美國基督徒、天主教徒講佛法
我早年在美國住在舊金山的時候,我們住鄉下,大概有兩個月,在那裡買了房子,兩個月的時候,鄰居慢慢的熟了,鄰居來訪問我們,問我們,他說看到你們好像很快樂的樣子。我說是。他說你們為什麼這麼快樂?你們是幹什麼的?我們告訴他,我們是學佛的。佛是什麼?佛是快樂,極樂世界,佛是快樂。他說這個我要。我說佛是清淨,這個也要;佛是長壽,這個我更要了,他統統都要。所以我當時就答應,我說你去找你們一些同伴、鄰居,我每個星期六特別給你們開一個班,晚上給你們介紹佛法,教你怎樣快樂、怎樣清淨、怎樣長壽。
我們也真的給他開了個班,他們都是基督徒、天主教徒,星期天進教堂,星期六來佛堂,星期六晚上在佛堂上兩個鐘點課,一點衝突都沒有。我們跟他說清楚,佛不是宗教,外面說宗教是誤會,佛不是宗教,佛是教育。你看我們稱佛為老師,沒有稱他是主、沒有稱他是神、沒有稱他作父,我們稱他為本師,我們自稱弟子,我們的關係是師生關係。你們在教堂裡,那是你們的天父,父子關係,主僕關係,你到佛這裡來,一點衝突沒有。他聽得很歡喜。
這個就是要用善巧方便,又不離佛法,是真的,不是假的。佛這個意思含義很廣,這個意思不適合,用那個意思,善巧方便,人人都能接受。釋迦牟尼佛是真的,三十歲開悟之後,一生教學。用現在人的標準來看他,他是什麼地位、什麼身分?他是一個道道地地的多元文化教育家。怎麼說多元文化?他教學不分國家、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學,他都教你。心量廣大,一切包容,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他得大自在。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一六六集)2013/2/7 檔名:02-040-0166
我們也真的給他開了個班,他們都是基督徒、天主教徒,星期天進教堂,星期六來佛堂,星期六晚上在佛堂上兩個鐘點課,一點衝突都沒有。我們跟他說清楚,佛不是宗教,外面說宗教是誤會,佛不是宗教,佛是教育。你看我們稱佛為老師,沒有稱他是主、沒有稱他是神、沒有稱他作父,我們稱他為本師,我們自稱弟子,我們的關係是師生關係。你們在教堂裡,那是你們的天父,父子關係,主僕關係,你到佛這裡來,一點衝突沒有。他聽得很歡喜。
這個就是要用善巧方便,又不離佛法,是真的,不是假的。佛這個意思含義很廣,這個意思不適合,用那個意思,善巧方便,人人都能接受。釋迦牟尼佛是真的,三十歲開悟之後,一生教學。用現在人的標準來看他,他是什麼地位、什麼身分?他是一個道道地地的多元文化教育家。怎麼說多元文化?他教學不分國家、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學,他都教你。心量廣大,一切包容,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他得大自在。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一六六集)2013/2/7 檔名:02-040-0166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