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能有一個懂你的人,無論是男是女,那就是你人生最大的幸福!這個人不一定十全十美,或許沒有年齡的界限;但他能讀懂你,能走進你心靈深處,能看到你心裡的一切;你在他面前就是個透明體,他知道你在想什麼,知道你喜歡什麼,愛什麼,知道你需要什麼;他讓你感到非常親近,和他在一起你會感到輕鬆快樂。沒有顧慮,和他在一起你會感到很安全,於是你就認為他是十全十美的,因為他懂你,就是因為他懂你,在乎你。
當你遇到挫折時,他不會說一句傷害你的話。他會非常心疼的安慰你!
告訴你發生的一切都不算什麼,告訴你,你行的,於是你學會了堅強,勇敢的走出逆境。
當你心情不好時,他會耐心的安慰你,用盡幽默的語言你開心!讓你高興!
當你難得見面的時候,他會給你發信息,打電話,不會讓你寂寞,告訴你注意身體!注意安全!給你發幽默的信息,逗你高興!祝福時刻跟隨著你,讓你感覺不到距離的遙遠,讓心靈彼此相通。
懂你的人,是理解你的人,是體諒你的人,對你有愛心的人。
一生能遇到一個懂你的人,很難,這也需要緣分,但要是遇到了,彼此一定要珍惜!
最懂你的人,他的心總是會一直的在你身邊,默默地牽掛和守護著你,儘力不讓你受一點點的委屈,懂你的人對你的愛是默默的愛!是發自肺腑的真愛!
真正懂你的人,不會說許多欺騙你的漂亮話,卻會做許多關心和關愛你的事。只有一個真正懂你的人,才會和你盡情分享你們開心的時光和愛的快樂!
每一天,在每一方面,我都變得越來越好。 Every Day In Every Way, I'm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眼見未為真;沒有對與錯;是你的躲不了,不是你的求不得;遇見的人和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總有其目的;一切事情都是最好的安排;或我應該相信是緣分!
28/1/2017
27/1/2017
緣深多聚聚,緣淺隨它去
沒有人是無緣無故,
出現在你的生命裡的,
每一個人的出現,
都有原因,都值得感激。
喜歡你的人,
給了你溫暖和勇氣。
你喜歡的人,
讓你學會了愛和自持。
你不喜歡的人,
教會你寬容與尊重。
不喜歡你的人,
讓你自省與成長。
我們都是天地的過客,
很多人很多事,
我們都做不了主。
譬如離去的時間,
譬如走散的人。
「心」字三個點,
沒有一個點不在往外蹦。
你越想抓牢的,
往往是離開你最快的。
人生,看輕看淡多少,
痛苦就離開你多少。
做粥要,
放三分米,七分水。
處事要,
三分為己,七分為人。
對朋友要,
三分認真,七分寬容。
一切隨緣,
緣深多聚聚,
緣淺隨它去。
出現在你的生命裡的,
每一個人的出現,
都有原因,都值得感激。
喜歡你的人,
給了你溫暖和勇氣。
你喜歡的人,
讓你學會了愛和自持。
你不喜歡的人,
教會你寬容與尊重。
不喜歡你的人,
讓你自省與成長。
我們都是天地的過客,
很多人很多事,
我們都做不了主。
譬如離去的時間,
譬如走散的人。
「心」字三個點,
沒有一個點不在往外蹦。
你越想抓牢的,
往往是離開你最快的。
人生,看輕看淡多少,
痛苦就離開你多少。
做粥要,
放三分米,七分水。
處事要,
三分為己,七分為人。
對朋友要,
三分認真,七分寬容。
一切隨緣,
緣深多聚聚,
緣淺隨它去。
26/1/2017
你恨的人,來生不會再見
紅塵中,一個捨不得,耽誤了多少人;佛法中,一句無所得,難倒了多少人。只不過,舍亦無所舍,得亦無所得。
佛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緣來是你,緣去是空,世間多少紛擾事,浮華落盡總隨風。
佛說,與你無緣的人,你與他說話再多也是廢話。與你有緣的人,你的存在就能驚醒他所有的感覺
佛說:你恨的人,來生不會再見,所以別在他(她)身上浪費時間;你愛的人,來生也不會再見,所以今生要好好對他(她)。【即使相見亦不相識】
佛說,心外無物,是舍是求,只於你一念間。或許,急於追求最後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憊,或許攻於心計最終把自己弄得世俗平庸。不如,看透,心靜,鎖份清幽於生命處,且歌且行。
我問佛,能否,讓心有片刻的時間裡不摻雜俗念?不看山,不聽水,只來對著光陰說禪。佛說,有些人,有些事,得到了,得不到,都是歲月慈悲的念,無需感嘆,無需怨,心若靜了,則滿世界的嘈雜都可以看做是生命盛大的喜歡。
佛說,這一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愛了,是續寫前世故事。恨了,是了卻前塵仇怨。沒有哪次相遇可以準備,沒有哪次重逢可以預演。生命是一場情理之中的意外。
佛說,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會不期而至。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閑自在的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緣不是聽天由命,而是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
佛說:寧靜來自內心,千萬不要向外去追求,愈追求,苦惱就愈多。放下過去的煩惱,也不擔憂未來,更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內心不妒嫉他人,也不貪婪任何的事物,沒有任何自欲,無論何時,內心都持有那份寧靜,這就是高尚!
佛說:生中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凈,不看就是自在,不貪就是布施,斷惡就是行善,改過就是懺悔,謙卑就是禮佛,守禮就是持戒,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
佛說,我們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走過的路,遇過的人,每一個現在,都是我們以後的回憶。無須緬懷昨天,不必奢望明天,只要認真過好每個今天。說能說的話,做可做的事,走該走的路,見想見的人。腳踏實地,不漠視,不虛度,有緣無緣,一切隨緣,保持一份好心情,就算心碎也要擁有最美的姿態。
佛說:萬法皆生,皆系緣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註定彼此的一生,只為眼光交匯的剎那。 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人生如戲一場,聚散均不由人,如果註定散場,就請不要挽留。
我們常常為錯過一些東西而感到惋惜,但其實,人生的玄妙,常常超出你的預料,無論什麼時候,你都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生命是一種緣,你刻意追求的東西也許終生得不到,而你不曾期遇的燦爛,反而會在你的淡泊從容中不期而至。
我們馬不停蹄地尋找幸福,暮然回首,幸福其實就在身邊,我們需要做的是停下來,慢慢感受這份幸福。
一生中,想要追求的東西太多了,殊不知,有舍才有得,這是一種智慧,而我們更需要這樣一份心境。
張愛玲說:「於千百人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於千百年中,在時間的無垠的荒野中,有兩個人,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就這樣相逢了,也沒有什麼可說的,只有輕輕地道一聲:哦,你也在這裡嗎?」哦,原來所有的一切都早有安排。
紅塵看破了,不過是浮沉;生命看破了,不過是無常;愛情看破了,不過是聚散罷了。其實在這萍聚萍散之間,又充盈了多少悲辛交集的緣分。本以為萍水相逢,緣起緣滅只在一瞬間。其實這瞬間又有多少人能修到朝朝暮暮的緣分。天地間萬事萬物原本就是有緣則聚,無緣則散。
該來的自然會來,不該來的盼也無用,求也無益;有緣,不推,無緣,不求;因緣而來的,喜迎,隨緣而去的;世事隨緣,做好自己,努力無悔,盡心無憾。
佛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緣來是你,緣去是空,世間多少紛擾事,浮華落盡總隨風。
佛說,與你無緣的人,你與他說話再多也是廢話。與你有緣的人,你的存在就能驚醒他所有的感覺
佛說:你恨的人,來生不會再見,所以別在他(她)身上浪費時間;你愛的人,來生也不會再見,所以今生要好好對他(她)。【即使相見亦不相識】
佛說,心外無物,是舍是求,只於你一念間。或許,急於追求最後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憊,或許攻於心計最終把自己弄得世俗平庸。不如,看透,心靜,鎖份清幽於生命處,且歌且行。
我問佛,能否,讓心有片刻的時間裡不摻雜俗念?不看山,不聽水,只來對著光陰說禪。佛說,有些人,有些事,得到了,得不到,都是歲月慈悲的念,無需感嘆,無需怨,心若靜了,則滿世界的嘈雜都可以看做是生命盛大的喜歡。
佛說,這一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愛了,是續寫前世故事。恨了,是了卻前塵仇怨。沒有哪次相遇可以準備,沒有哪次重逢可以預演。生命是一場情理之中的意外。
佛說,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會不期而至。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閑自在的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緣不是聽天由命,而是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
佛說:寧靜來自內心,千萬不要向外去追求,愈追求,苦惱就愈多。放下過去的煩惱,也不擔憂未來,更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內心不妒嫉他人,也不貪婪任何的事物,沒有任何自欲,無論何時,內心都持有那份寧靜,這就是高尚!
佛說:生中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凈,不看就是自在,不貪就是布施,斷惡就是行善,改過就是懺悔,謙卑就是禮佛,守禮就是持戒,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
佛說,我們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走過的路,遇過的人,每一個現在,都是我們以後的回憶。無須緬懷昨天,不必奢望明天,只要認真過好每個今天。說能說的話,做可做的事,走該走的路,見想見的人。腳踏實地,不漠視,不虛度,有緣無緣,一切隨緣,保持一份好心情,就算心碎也要擁有最美的姿態。
佛說:萬法皆生,皆系緣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註定彼此的一生,只為眼光交匯的剎那。 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人生如戲一場,聚散均不由人,如果註定散場,就請不要挽留。
我們常常為錯過一些東西而感到惋惜,但其實,人生的玄妙,常常超出你的預料,無論什麼時候,你都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生命是一種緣,你刻意追求的東西也許終生得不到,而你不曾期遇的燦爛,反而會在你的淡泊從容中不期而至。
我們馬不停蹄地尋找幸福,暮然回首,幸福其實就在身邊,我們需要做的是停下來,慢慢感受這份幸福。
一生中,想要追求的東西太多了,殊不知,有舍才有得,這是一種智慧,而我們更需要這樣一份心境。
張愛玲說:「於千百人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於千百年中,在時間的無垠的荒野中,有兩個人,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就這樣相逢了,也沒有什麼可說的,只有輕輕地道一聲:哦,你也在這裡嗎?」哦,原來所有的一切都早有安排。
紅塵看破了,不過是浮沉;生命看破了,不過是無常;愛情看破了,不過是聚散罷了。其實在這萍聚萍散之間,又充盈了多少悲辛交集的緣分。本以為萍水相逢,緣起緣滅只在一瞬間。其實這瞬間又有多少人能修到朝朝暮暮的緣分。天地間萬事萬物原本就是有緣則聚,無緣則散。
該來的自然會來,不該來的盼也無用,求也無益;有緣,不推,無緣,不求;因緣而來的,喜迎,隨緣而去的;世事隨緣,做好自己,努力無悔,盡心無憾。
一家不知一家難,多麼現實!
人生不易,不要笑話別人。家家都有難唸的經,人人都有難唱的曲。再風光的人,背後也有寒涼苦楚;再幸福的人,內心也有無奈難處。誰的人生都不易,笑人等於笑己,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最窮無非討飯,不死總會出頭。誰的人生十全十美,誰的生活沒有薄涼,誰敢保證一直都是人生得意。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做人要真誠、謙和,善待別人,溫暖自己。人,是活給自己看的。別奢望人人都懂你,別要求事事都如意。苦累中,懂得安慰自己。沒人心疼,也要堅強;沒人鼓掌,也要飛翔;沒人欣賞,也要芬芳。生活,沒有模板,只需心燈一盞。
煩時,找找樂,別丟了幸福;忙時,偷偷閒,別丟了健康;累時,停停手,別丟了快樂。平凡生活中,忙綠於工作,安然於家庭。不求事業多大進步,只願生活甜美溫馨;不想生活多麼富有,只願家人健康歡欣。
緣分,不是偶然,要心向心;朋友,不是隨興,要誠對誠;感情,不是兒戲,要惜對惜;相識,不是新鮮,要真對真;懂得,不是隨便,要忠對忠。真情本無語,盡在珍惜,盡在真心。歲月若水,走過才知深淺;時光如歌,唱過方品心音。
愛情因珍惜而美好;友情因真誠而長久;親情因相依而溫暖。人與人之間,就是一份緣;情與情之中,就是一顆心。若愛,請珍惜;若惜,請真誠。情最濃,時間久了,也會淡忘;愛最深,回應少了,也會心涼;心最熱,冷漠慣了,也會冷卻;人再好,疲憊累了,也會離開。
感情,沒有取悅,只有真心實意的不離;人心,沒有踐踏,只有相伴相依的溫情。一段情,始於心動,無言也歡;一份愛,止於心冷,無語也多。愛可以守望但不奢望,情可以包容但不縱容。心靈共鳴,才能繼續;心無旁騖,才能長久。
人呀!你再優秀,也得碰上識貨的人。你再付出,也得遇上感恩的人。你再真誠,也得趕上有心的人。你再謙讓,也得面對珍惜的人。提醒那些沒心沒肺的人們。知道點好賴,懂得點珍惜,對你好是因為在意你,而不是欠你的。
不要等到有一天,人家頭也不回地離開你了!才知道失去的意義!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真情難遇,知音難尋,珍惜眼前人!且行且珍惜。人呀!你再優秀;也得碰上識貨的;你再付出,也得遇上感恩的!
請你晚上吃飯的人很多,能給你買早餐的人太少;請你喝酒的人很多,喝醉了照顧你的人太少;生病的時候問候的人很多,能給你買藥帶你去看病的太少;喜歡你追求你的人很多,能對你不離不棄一如既往好的人太少;噓寒問暖的很多,能真給你雪中送炭的太少;平時說大話的很多,當有困難幫你的人太少;用心體會真正值得我們知足與珍惜的朋友!
人心難懂,知人知面不知心;相遇太美,相愛容易相處難;有些人,走著走著就進了心裡,恰似故友;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淡出視線,難以交心;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相遇靠緣分,心與心相知靠真誠;人生若有二三好友,無話不談,不離不棄,可謂幸運。
人生若有牽手一人,心靈相通,冷暖與共,可謂幸福;人生短短,真心難遇,知音難得,遇之,加倍呵護,情愫漠淡,真愛難求,深情難許,得之,倍加珍惜,約定今生。
一段路,走了很久,依然看不到希望,那就改變方向; 一件事,想了很久,依然糾結於心,那就選擇放下;一些人,交了很久,卻感覺不到真誠,那就選擇離開。一種活法,堅持了很久,依然感覺不到快樂,那就選擇改變。放下過去,讓心歸零……
一切財富、名譽、地位,都是外在表象。德行才是根本,厚德載物這句話絲毫不假。為什麼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之後能夠輕鬆獲得財富?因為厚德才能載物,千金財富必定是千金人物。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做人要真誠、謙和,善待別人,溫暖自己。人,是活給自己看的。別奢望人人都懂你,別要求事事都如意。苦累中,懂得安慰自己。沒人心疼,也要堅強;沒人鼓掌,也要飛翔;沒人欣賞,也要芬芳。生活,沒有模板,只需心燈一盞。
煩時,找找樂,別丟了幸福;忙時,偷偷閒,別丟了健康;累時,停停手,別丟了快樂。平凡生活中,忙綠於工作,安然於家庭。不求事業多大進步,只願生活甜美溫馨;不想生活多麼富有,只願家人健康歡欣。
緣分,不是偶然,要心向心;朋友,不是隨興,要誠對誠;感情,不是兒戲,要惜對惜;相識,不是新鮮,要真對真;懂得,不是隨便,要忠對忠。真情本無語,盡在珍惜,盡在真心。歲月若水,走過才知深淺;時光如歌,唱過方品心音。
愛情因珍惜而美好;友情因真誠而長久;親情因相依而溫暖。人與人之間,就是一份緣;情與情之中,就是一顆心。若愛,請珍惜;若惜,請真誠。情最濃,時間久了,也會淡忘;愛最深,回應少了,也會心涼;心最熱,冷漠慣了,也會冷卻;人再好,疲憊累了,也會離開。
感情,沒有取悅,只有真心實意的不離;人心,沒有踐踏,只有相伴相依的溫情。一段情,始於心動,無言也歡;一份愛,止於心冷,無語也多。愛可以守望但不奢望,情可以包容但不縱容。心靈共鳴,才能繼續;心無旁騖,才能長久。
人呀!你再優秀,也得碰上識貨的人。你再付出,也得遇上感恩的人。你再真誠,也得趕上有心的人。你再謙讓,也得面對珍惜的人。提醒那些沒心沒肺的人們。知道點好賴,懂得點珍惜,對你好是因為在意你,而不是欠你的。
不要等到有一天,人家頭也不回地離開你了!才知道失去的意義!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真情難遇,知音難尋,珍惜眼前人!且行且珍惜。人呀!你再優秀;也得碰上識貨的;你再付出,也得遇上感恩的!
請你晚上吃飯的人很多,能給你買早餐的人太少;請你喝酒的人很多,喝醉了照顧你的人太少;生病的時候問候的人很多,能給你買藥帶你去看病的太少;喜歡你追求你的人很多,能對你不離不棄一如既往好的人太少;噓寒問暖的很多,能真給你雪中送炭的太少;平時說大話的很多,當有困難幫你的人太少;用心體會真正值得我們知足與珍惜的朋友!
人心難懂,知人知面不知心;相遇太美,相愛容易相處難;有些人,走著走著就進了心裡,恰似故友;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淡出視線,難以交心;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相遇靠緣分,心與心相知靠真誠;人生若有二三好友,無話不談,不離不棄,可謂幸運。
人生若有牽手一人,心靈相通,冷暖與共,可謂幸福;人生短短,真心難遇,知音難得,遇之,加倍呵護,情愫漠淡,真愛難求,深情難許,得之,倍加珍惜,約定今生。
一段路,走了很久,依然看不到希望,那就改變方向; 一件事,想了很久,依然糾結於心,那就選擇放下;一些人,交了很久,卻感覺不到真誠,那就選擇離開。一種活法,堅持了很久,依然感覺不到快樂,那就選擇改變。放下過去,讓心歸零……
一切財富、名譽、地位,都是外在表象。德行才是根本,厚德載物這句話絲毫不假。為什麼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之後能夠輕鬆獲得財富?因為厚德才能載物,千金財富必定是千金人物。
25/1/2017
一位高僧把世間的事全抖了出來!
我當時要出家的時候,我冷靜了一星期,我就拿起筆寫著:出家的好處、出家的壞處,第一、出家的好處,第二、出家的壞處,第三、在家的好處,第四、在家的壞處。然後就開始思量了,我當時要走這條路的時候,我就想:我若是在家,在家的好處,結了婚,最大的好處,就是生個孩子,回家有人喊你:「爸爸!」就是這樣,然後你就回一句:「心肝寶貝!」偶爾看一看還想:「幸好兒子長得象我。」否則就讓人很懷疑了。或是抱著孩子逗他玩,然後換兒子幫我撓癢,我幫他撓癢,最快樂的事情,大概差不多是這樣了。若是想聽他喊一聲爸爸,那要賺很多錢,忙得昏頭轉向。
上班工作,從早忙到晚才能回家,娶到好老婆還算很安慰,要是娶到惡妻,看你如何是好?對不對?在家的好處,就差不多是當父親,做事業賺錢。若是要論在家的壞處,現在是講我啦,不是講你們,那可就多了,我常看到左鄰右舍那些夫妻,老是吵得不可開交,常常聽到鄰居吵架時,總會說一句話,那句話我已經聽了二、三十年了:「我要不是為了這三個孩子,我早就跟你離婚了!」這句話我聽了二十幾年了,到現在還不是沒離婚,已經聽了二、三十年了,整天就是聽到震耳欲聾的鍋鏟聲,一吵架就老是講這句話。
所以說,快樂、追求,我都想過了,若是出家,很快樂、自在,沒有人管,對不對?半夜不會有人要你起來泡牛奶喂小孩、換尿布等等,就是自己一個人,對不對?若是修行,我們出家想了生死,就比較容易,沒有人會幹擾你。
所以說,電視上辯論的人說:「成佛並不一定要出家。」沒有錯!但是問題呢,有幾個維摩詰居士啊?有幾個人,有維摩詰居士那種功夫?對不對?釋迦牟尼佛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個阿羅漢,個個都是出家人,證阿羅漢果的,個個都是出家人,有修有證的,都是出家人,修行是很專業的事情,所以不能找一、兩個例外來為難。若是論到究竟,當然沒有話說啦,佛性人人平等,但是在尚未成佛以前,出家總是比較沒有掛礙,在家的障礙一定比較多,這是難免的事情,所以我們不可以執理廢事。
再來,我們要觀萬法皆空。
這個「空」,很難去體會,世間人,他就是生活在一個嚴重的錯誤的觀念,他不了解空的思想,譬如說,這是什麼?衛生紙,這是一,從小老師就教我們:這是一,這是一張衛生紙。對不對?但是如果在聖者的角度來講,佛說這是一張衛生紙,即非一張衛生紙,是名衛生紙。套用《金剛經》上講的,這是一張衛生紙,可是真的有一嗎?把它撕開,就變成兩張了,再撕開就變成三張了,變成四張了、變成五張了,這「一」的觀念是什麼呢?
「一」只是一個觀念。所以真正的佛法就是徹底的覺悟,一絕對不是一,知道嗎?譬如說,這是一朵花,這是真的一朵花嗎?我們把它撕一點點,那這個是什麼?這不能講是花啊,花不過是種種的植物的細胞構成的,沒有一個真正的一。「一」不過是人類生命的一種執著的觀念,錯誤的觀念。我們到現今的教育,都是執著的教育,只有佛陀的教育,是破除執著的教育,記住!一絕對不是一;我絕對不是我;杯子也絕對不是杯子;麥克風也不是麥克風。方便說是麥克風,方便說這是我,方便說這是一盆花,方便說這是文化中心,對不對?這都是方便說。
為什麼說是方便說呢?因為這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東西。所以聖人的標準是什麼?聖人的標準,就是沒有任何的標準——就是標準,法無定法!(眾鼓掌)法無定法,因為這個法是天天都在變的東西,你今天拿這個做標準,明天這個就不標準了,你說世界選美大會,那一個是最漂亮的呢?這是很難論定的,是不是這樣?所以說,我們一定要了解,法無定法,這叫做標準法。
聖人沒有一定的標準,也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這個問題困擾很多人,他說:「請問師父!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說:「這沒有一個定論,只能勉強的定義,很勉強的給它下定義。」怎麼定義呢?對大多數的人有利益的,利益多數的眾生,這樣叫做善,那麼有害一切的眾生、多數的眾生,這叫做惡。這是很勉強的定義,很勉強的說:這樣叫做善、這樣叫做惡。不然你說什麼是絕對善跟絕對惡的東西?善與惡本來就無法絕對,沒有絕對,只有空性的思想,是絕對的東西。
什麼是絕對?萬法皆空,這是絕對的。處處相,處處無相,處處緣起,處處性空。譬如說,這是一張衛生紙,因緣生,它就存在,有一天因緣滅了,衛生紙就不存在。對不對?我們今天,父母生我們,借著父親、母親的因緣而生,有一天我們死亡,因緣滅,就沒有我們了。所以緣起,處處緣起,處處就是性空。所以萬法從小到大,從小東西到大東西,沒有一法不是因緣生、因緣滅,沒有一法不是緣起,沒有一法不是性空。所以這樣我們就能觀照萬法皆空,我們若是有這一層智慧,這樣子的清凈的頭腦,我們就不會被假相迷惑。
有一次人家叫我去助念,有人往生了,打電話要我去助念,亡者的家人,並不是個個都信佛,來請的這個師姐有信佛,她打電話來,我說:「好啊!」我問:「她家在那裡?」這師姐說就是她的鄰居,我說:「你鄰居又沒有信佛。」「沒關係啦!師父你慈悲!」然後我就去了,到那裡正準備要為她加持、助念,她一個讀醫學院的兒子,還是博士哦,正巧趕回來了。他的母親死於癌症,等他趕回家時,已經來不及了,整個人是哭得痛不欲生,他覺得很痛苦、自責哭泣,他說:「我讀到醫學博士,我救了那麼多人,就是救不了自己的母親,我真是不孝!」
他一直很自責,我就問他,「你哭完了沒有?哭完的話就要換我了。」他說:「這個師父怎麼這樣講?」我說:「你哭了老半天,對你母親沒有一絲毫幫助。你母親往生時很痛苦,面貌很不好看。」他哭了老半天,母親的臉是糾結成一團,對兒子更執著了!「你站到一邊去,站到一邊去。」我說:「這種事情,你們醫學博士沒辦法啦,這種事要法師來才有辦法,要由法師來處理。你站到一邊去。」他是對我很懷疑,就盯著我看,可能是認為我英俊吧,他就乖乖站到一旁去了,因為他平時對佛法也不認識。
我們知道人往生之後都會執著,我就靠近對她開示,跟他母親說:「你的兒女們都很有出息,老菩薩!你不要執著,我現在給你招魂,為你加持,如果阿彌陀佛現前,你要跟阿彌陀佛去,你不要執著。」我們就開始結手印,為她放蒙山,為她加持,經過十五分鐘之後,她母親竟然面帶微笑、開始微笑了,面貌開始變了,一直改變……本來他母親是很執著兒子,很執著、很痛苦,我們就給她加持,然後用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給她加持,旁邊的人則一直念佛………蓮友一直為她念佛,我告訴他們:「你們要念大聲一點,阿彌陀佛………要大聲為她念佛。」才十五分鐘,還不到半個鐘頭,他就說要替母親換衣服,我說:「不行!不行!要等十八個小時后。」他看到我這樣講,頓時愣在一旁,他雖然是個博士,但是對這個並不懂,我說:「你有時間讀博士,竟然沒有時間來了解生死的問題,我也是覺得你很奇怪!」
他覺得我出家很奇怪,我也覺得他很奇怪。對不對?我們倆個相見恨晚啦!對啊!結果他親眼目睹,看到他母親從原本的病容,很痛苦的面貌,經由大家為她助念,為她加持后,全身柔軟,面貌變成非常莊嚴,現出微笑。我交代著:「十八個小時內不能動她。」我說:「在母親生前,你孝順她,現在你母親死了,你要聽我的。」他說:「我為什麼要聽你的?」我說:「我是法師啊,你要聽我的,因為你不懂啊!」他也真的肯聽我的話,幸好沒有揍我。十八個小時之後,看到他母親面帶微笑,笑容明顯可見,我說:「現在可以了,可以為她換衣服了。」
結果為她更衣的時候,全身非常的柔軟,讓人很容易替她更衣,整個臉龐看起來,就知道很歡喜,我摸摸她的頭頂,頭頂上有熱氣,頂聖眼生天嘛,頭頂上有熱氣,往生極樂世界了!這個博士感觸很大,他說:「我讀到博士,我竟然不懂這些事。」我說:「就算讓你讀到超博士,你也不懂啦!」他有時間讀博士,但是沒有時間讀死亡,他不會想去研究,如何死亡才有藝術,沒有想過!
人都只會活在現實的社會,我說:這就叫做面對現實。所以我才對你講,出家人是真正在面對現實。面對什麼?生、老、病、死!出家人是真正在面對現實,這是真正的問題,這一關你沒辦法,對死是茫茫渺渺。這個博士說:「師父!你有那裡有沒有佛書?」我說:「有啊!」我就送他佛書,送他錄音帶。聽了錄音帶之後,度了他全家人,後來他非常的感謝,度了他全家人了(眾鼓掌)。
他家住在旗山,後來他非常感恩的,拿了一包很大的紅包,那個紅包看起來,以我數十年的功夫來看,應該是十萬,因為看起來很厚。他拿了一個紅包來,喪事辦完之後,還懂得跪下來,說:「供養法師!」我非常歡喜,他看到我很高興,以為我是看到紅包在高興,其實不是,我是看到你一個醫學博士,因為見到母親往生的瑞相,就能夠覺悟來學佛,你也算是很厲害了,我是在高興這件事,不是因為看到那包紅包。我不是這樣的!(眾鼓掌)
後來他就要供養師父,我就說:「不要啦!」他還是說:「供養師父!」我還是不要,經過一番的折騰,我很委屈的就收下來了,沒辦法!兩人推來推去的也很辛苦。後來我收下這十萬,再後來我又準備了二十萬的錄音帶,再拿去給這位醫生,我跟他說:「你自已開醫院,地位又這麼高,這些錄音讓你跟大眾結緣,你供養我十萬元,我也回送你二十萬的錄音帶。」還送了很多書給他,他很歡喜。
所以我說,人一定得要等到家人往生了——我不是在講你們哦,對不起,我是講在路上走的那些人啦,我不是在講你們——人一定要等到家人往生了,或是家裡碰到困難,真的遇到逆境,才真正需要佛法了,才會徹底地,想要追求真理。要是他每天活得很快樂,他就不肯去探討,他有飯吃、他有車子開、有冷氣吹,他不會想到死亡的事。今天聽人家講一講,明天還是跑去媚登峰,她還是為了這個臭皮囊,拚命的化妝,打扮得再美也一樣,都是白忙一場!
所以要觀照,萬法皆空不可得,心時時刻刻,統統要學習不要執著,要學習放下。放不下,我告訴你,你也無奈生死何。你說:「師父,我放不下。」放不下,百年之後你照常要死,你放不下,你能怎麼樣呢?你也是得死啊!所以很重要的觀念——對一切相,莫求、莫著!不要求,不要執著。不要求,莫求,也不要執著,莫求莫著,這是修行的心的法要。
修行人只有八個字,可以決定修行:第一、決定不求,無所求;二、決定無所著。決定不求,決定不著,此人必定成道,這個人一定會成道!(眾鼓掌)
為什麼?因為我們求也沒有用。我們求,求到最後,我們還是得不到東西。所以不求,才是真正的得法、得道。不著,才是真正的求道。若是求來的東西……要記住,世間人在拜佛拜神,那差別就很大了,世間人在拜神就是祈求:「你要保佑我發財。」保佑你發財,你就會永遠富有嗎?或是祈求:「你要保佑我兒子聯考上榜。」我說:要是十萬人都來求觀世音菩薩說,你要保佑我兒子、女兒聯考榜上有名,觀世音菩薩就頭痛了,因為一定有人上榜、一定有人落榜嘛,那麼他要怎麼做呢?我問你,對不對?
所以求人不如求已,求人不如求已。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的心跟佛陀的心,究竟是平等不二的,平等不二的。我們今天雖然是凡夫,但是我們只要肯修行、肯覺悟,肯下決心來聽經聞法,實實在在來解決我們生老病死的問題,就算是聽到一句、聽到兩句,或是看一本書,懂得一點智慧的佛書,對我們的解脫也很有幫助。
所以說想要解脫,第一個,觀無常;第二個,觀死亡,時時刻刻,我們都要面對死亡;第三點,觀世間不可得;第四點,要觀無我,一切法無我;第五點,觀萬法皆空,觀照萬法皆空,無相可得。世間都是暫時性的,只是暫時性的而已,沒有一樣東西是永久的。我們今天長得很漂亮,也不必驕傲,有一天你也會年華老去,老到牙齒全掉光了,這是事實。今天你長得很醜,你也不必很有自卑感,雖然長得丑不是你自願的,但是別常常出來嚇人就行了!長得丑不是你的罪過,但是不要常常出現,讓人家很驚訝,surprise不要常常出來嚇人。
再來就是莫求、莫著。那麼這樣子,我們的生命慢慢就會升華,對於這個世間的假相,慢慢地突破。所以要記住!修行跟學問沒有關係,世間的學問,如果跟修行有關係,那讀到博士的人就成佛了。沒有這個道理!修行,識字也好、不識字也好,這個不關文字、不關學歷的問題,六祖一個大字不識,廣欽老和尚也不識字,為何能成為一代祖師呢?你記住!修行跟學問是兩碼事——修行是修真正的智慧,解脫的智慧,不關學問。學問是累積的執著,是一種累積的經驗,它只是符號而已,人類創造出來的符號,你加上這一層的執著,那個叫做學問。沒有錯,學問能夠解決我們許多現實的生活,衣食住行的問題,學問也能夠解決我們很多交通、科學的問題,沒有錯,但是學問不能令我們解脫,飽學之士不一定是解脫的人。
所以我跟諸位講過,電視上辦的callin、辯論,一點意義都沒有。你若是跟廣欽老和尚辯論,也許你比廣欽老和尚更會講話,但是你是凡夫,廣欽老和尚他是聖人啊,他不必跟你辯論,你講得天花亂墜,你還是束縛的凡夫,因為你沒有開悟啊,對不對?所以透過語言、文字,這不能代表佛法,那只是方便而已。
上班工作,從早忙到晚才能回家,娶到好老婆還算很安慰,要是娶到惡妻,看你如何是好?對不對?在家的好處,就差不多是當父親,做事業賺錢。若是要論在家的壞處,現在是講我啦,不是講你們,那可就多了,我常看到左鄰右舍那些夫妻,老是吵得不可開交,常常聽到鄰居吵架時,總會說一句話,那句話我已經聽了二、三十年了:「我要不是為了這三個孩子,我早就跟你離婚了!」這句話我聽了二十幾年了,到現在還不是沒離婚,已經聽了二、三十年了,整天就是聽到震耳欲聾的鍋鏟聲,一吵架就老是講這句話。
所以說,快樂、追求,我都想過了,若是出家,很快樂、自在,沒有人管,對不對?半夜不會有人要你起來泡牛奶喂小孩、換尿布等等,就是自己一個人,對不對?若是修行,我們出家想了生死,就比較容易,沒有人會幹擾你。
所以說,電視上辯論的人說:「成佛並不一定要出家。」沒有錯!但是問題呢,有幾個維摩詰居士啊?有幾個人,有維摩詰居士那種功夫?對不對?釋迦牟尼佛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個阿羅漢,個個都是出家人,證阿羅漢果的,個個都是出家人,有修有證的,都是出家人,修行是很專業的事情,所以不能找一、兩個例外來為難。若是論到究竟,當然沒有話說啦,佛性人人平等,但是在尚未成佛以前,出家總是比較沒有掛礙,在家的障礙一定比較多,這是難免的事情,所以我們不可以執理廢事。
再來,我們要觀萬法皆空。
這個「空」,很難去體會,世間人,他就是生活在一個嚴重的錯誤的觀念,他不了解空的思想,譬如說,這是什麼?衛生紙,這是一,從小老師就教我們:這是一,這是一張衛生紙。對不對?但是如果在聖者的角度來講,佛說這是一張衛生紙,即非一張衛生紙,是名衛生紙。套用《金剛經》上講的,這是一張衛生紙,可是真的有一嗎?把它撕開,就變成兩張了,再撕開就變成三張了,變成四張了、變成五張了,這「一」的觀念是什麼呢?
「一」只是一個觀念。所以真正的佛法就是徹底的覺悟,一絕對不是一,知道嗎?譬如說,這是一朵花,這是真的一朵花嗎?我們把它撕一點點,那這個是什麼?這不能講是花啊,花不過是種種的植物的細胞構成的,沒有一個真正的一。「一」不過是人類生命的一種執著的觀念,錯誤的觀念。我們到現今的教育,都是執著的教育,只有佛陀的教育,是破除執著的教育,記住!一絕對不是一;我絕對不是我;杯子也絕對不是杯子;麥克風也不是麥克風。方便說是麥克風,方便說這是我,方便說這是一盆花,方便說這是文化中心,對不對?這都是方便說。
為什麼說是方便說呢?因為這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東西。所以聖人的標準是什麼?聖人的標準,就是沒有任何的標準——就是標準,法無定法!(眾鼓掌)法無定法,因為這個法是天天都在變的東西,你今天拿這個做標準,明天這個就不標準了,你說世界選美大會,那一個是最漂亮的呢?這是很難論定的,是不是這樣?所以說,我們一定要了解,法無定法,這叫做標準法。
聖人沒有一定的標準,也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這個問題困擾很多人,他說:「請問師父!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說:「這沒有一個定論,只能勉強的定義,很勉強的給它下定義。」怎麼定義呢?對大多數的人有利益的,利益多數的眾生,這樣叫做善,那麼有害一切的眾生、多數的眾生,這叫做惡。這是很勉強的定義,很勉強的說:這樣叫做善、這樣叫做惡。不然你說什麼是絕對善跟絕對惡的東西?善與惡本來就無法絕對,沒有絕對,只有空性的思想,是絕對的東西。
什麼是絕對?萬法皆空,這是絕對的。處處相,處處無相,處處緣起,處處性空。譬如說,這是一張衛生紙,因緣生,它就存在,有一天因緣滅了,衛生紙就不存在。對不對?我們今天,父母生我們,借著父親、母親的因緣而生,有一天我們死亡,因緣滅,就沒有我們了。所以緣起,處處緣起,處處就是性空。所以萬法從小到大,從小東西到大東西,沒有一法不是因緣生、因緣滅,沒有一法不是緣起,沒有一法不是性空。所以這樣我們就能觀照萬法皆空,我們若是有這一層智慧,這樣子的清凈的頭腦,我們就不會被假相迷惑。
有一次人家叫我去助念,有人往生了,打電話要我去助念,亡者的家人,並不是個個都信佛,來請的這個師姐有信佛,她打電話來,我說:「好啊!」我問:「她家在那裡?」這師姐說就是她的鄰居,我說:「你鄰居又沒有信佛。」「沒關係啦!師父你慈悲!」然後我就去了,到那裡正準備要為她加持、助念,她一個讀醫學院的兒子,還是博士哦,正巧趕回來了。他的母親死於癌症,等他趕回家時,已經來不及了,整個人是哭得痛不欲生,他覺得很痛苦、自責哭泣,他說:「我讀到醫學博士,我救了那麼多人,就是救不了自己的母親,我真是不孝!」
他一直很自責,我就問他,「你哭完了沒有?哭完的話就要換我了。」他說:「這個師父怎麼這樣講?」我說:「你哭了老半天,對你母親沒有一絲毫幫助。你母親往生時很痛苦,面貌很不好看。」他哭了老半天,母親的臉是糾結成一團,對兒子更執著了!「你站到一邊去,站到一邊去。」我說:「這種事情,你們醫學博士沒辦法啦,這種事要法師來才有辦法,要由法師來處理。你站到一邊去。」他是對我很懷疑,就盯著我看,可能是認為我英俊吧,他就乖乖站到一旁去了,因為他平時對佛法也不認識。
我們知道人往生之後都會執著,我就靠近對她開示,跟他母親說:「你的兒女們都很有出息,老菩薩!你不要執著,我現在給你招魂,為你加持,如果阿彌陀佛現前,你要跟阿彌陀佛去,你不要執著。」我們就開始結手印,為她放蒙山,為她加持,經過十五分鐘之後,她母親竟然面帶微笑、開始微笑了,面貌開始變了,一直改變……本來他母親是很執著兒子,很執著、很痛苦,我們就給她加持,然後用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給她加持,旁邊的人則一直念佛………蓮友一直為她念佛,我告訴他們:「你們要念大聲一點,阿彌陀佛………要大聲為她念佛。」才十五分鐘,還不到半個鐘頭,他就說要替母親換衣服,我說:「不行!不行!要等十八個小時后。」他看到我這樣講,頓時愣在一旁,他雖然是個博士,但是對這個並不懂,我說:「你有時間讀博士,竟然沒有時間來了解生死的問題,我也是覺得你很奇怪!」
他覺得我出家很奇怪,我也覺得他很奇怪。對不對?我們倆個相見恨晚啦!對啊!結果他親眼目睹,看到他母親從原本的病容,很痛苦的面貌,經由大家為她助念,為她加持后,全身柔軟,面貌變成非常莊嚴,現出微笑。我交代著:「十八個小時內不能動她。」我說:「在母親生前,你孝順她,現在你母親死了,你要聽我的。」他說:「我為什麼要聽你的?」我說:「我是法師啊,你要聽我的,因為你不懂啊!」他也真的肯聽我的話,幸好沒有揍我。十八個小時之後,看到他母親面帶微笑,笑容明顯可見,我說:「現在可以了,可以為她換衣服了。」
結果為她更衣的時候,全身非常的柔軟,讓人很容易替她更衣,整個臉龐看起來,就知道很歡喜,我摸摸她的頭頂,頭頂上有熱氣,頂聖眼生天嘛,頭頂上有熱氣,往生極樂世界了!這個博士感觸很大,他說:「我讀到博士,我竟然不懂這些事。」我說:「就算讓你讀到超博士,你也不懂啦!」他有時間讀博士,但是沒有時間讀死亡,他不會想去研究,如何死亡才有藝術,沒有想過!
人都只會活在現實的社會,我說:這就叫做面對現實。所以我才對你講,出家人是真正在面對現實。面對什麼?生、老、病、死!出家人是真正在面對現實,這是真正的問題,這一關你沒辦法,對死是茫茫渺渺。這個博士說:「師父!你有那裡有沒有佛書?」我說:「有啊!」我就送他佛書,送他錄音帶。聽了錄音帶之後,度了他全家人,後來他非常的感謝,度了他全家人了(眾鼓掌)。
他家住在旗山,後來他非常感恩的,拿了一包很大的紅包,那個紅包看起來,以我數十年的功夫來看,應該是十萬,因為看起來很厚。他拿了一個紅包來,喪事辦完之後,還懂得跪下來,說:「供養法師!」我非常歡喜,他看到我很高興,以為我是看到紅包在高興,其實不是,我是看到你一個醫學博士,因為見到母親往生的瑞相,就能夠覺悟來學佛,你也算是很厲害了,我是在高興這件事,不是因為看到那包紅包。我不是這樣的!(眾鼓掌)
後來他就要供養師父,我就說:「不要啦!」他還是說:「供養師父!」我還是不要,經過一番的折騰,我很委屈的就收下來了,沒辦法!兩人推來推去的也很辛苦。後來我收下這十萬,再後來我又準備了二十萬的錄音帶,再拿去給這位醫生,我跟他說:「你自已開醫院,地位又這麼高,這些錄音讓你跟大眾結緣,你供養我十萬元,我也回送你二十萬的錄音帶。」還送了很多書給他,他很歡喜。
所以我說,人一定得要等到家人往生了——我不是在講你們哦,對不起,我是講在路上走的那些人啦,我不是在講你們——人一定要等到家人往生了,或是家裡碰到困難,真的遇到逆境,才真正需要佛法了,才會徹底地,想要追求真理。要是他每天活得很快樂,他就不肯去探討,他有飯吃、他有車子開、有冷氣吹,他不會想到死亡的事。今天聽人家講一講,明天還是跑去媚登峰,她還是為了這個臭皮囊,拚命的化妝,打扮得再美也一樣,都是白忙一場!
所以要觀照,萬法皆空不可得,心時時刻刻,統統要學習不要執著,要學習放下。放不下,我告訴你,你也無奈生死何。你說:「師父,我放不下。」放不下,百年之後你照常要死,你放不下,你能怎麼樣呢?你也是得死啊!所以很重要的觀念——對一切相,莫求、莫著!不要求,不要執著。不要求,莫求,也不要執著,莫求莫著,這是修行的心的法要。
修行人只有八個字,可以決定修行:第一、決定不求,無所求;二、決定無所著。決定不求,決定不著,此人必定成道,這個人一定會成道!(眾鼓掌)
為什麼?因為我們求也沒有用。我們求,求到最後,我們還是得不到東西。所以不求,才是真正的得法、得道。不著,才是真正的求道。若是求來的東西……要記住,世間人在拜佛拜神,那差別就很大了,世間人在拜神就是祈求:「你要保佑我發財。」保佑你發財,你就會永遠富有嗎?或是祈求:「你要保佑我兒子聯考上榜。」我說:要是十萬人都來求觀世音菩薩說,你要保佑我兒子、女兒聯考榜上有名,觀世音菩薩就頭痛了,因為一定有人上榜、一定有人落榜嘛,那麼他要怎麼做呢?我問你,對不對?
所以求人不如求已,求人不如求已。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的心跟佛陀的心,究竟是平等不二的,平等不二的。我們今天雖然是凡夫,但是我們只要肯修行、肯覺悟,肯下決心來聽經聞法,實實在在來解決我們生老病死的問題,就算是聽到一句、聽到兩句,或是看一本書,懂得一點智慧的佛書,對我們的解脫也很有幫助。
所以說想要解脫,第一個,觀無常;第二個,觀死亡,時時刻刻,我們都要面對死亡;第三點,觀世間不可得;第四點,要觀無我,一切法無我;第五點,觀萬法皆空,觀照萬法皆空,無相可得。世間都是暫時性的,只是暫時性的而已,沒有一樣東西是永久的。我們今天長得很漂亮,也不必驕傲,有一天你也會年華老去,老到牙齒全掉光了,這是事實。今天你長得很醜,你也不必很有自卑感,雖然長得丑不是你自願的,但是別常常出來嚇人就行了!長得丑不是你的罪過,但是不要常常出現,讓人家很驚訝,surprise不要常常出來嚇人。
再來就是莫求、莫著。那麼這樣子,我們的生命慢慢就會升華,對於這個世間的假相,慢慢地突破。所以要記住!修行跟學問沒有關係,世間的學問,如果跟修行有關係,那讀到博士的人就成佛了。沒有這個道理!修行,識字也好、不識字也好,這個不關文字、不關學歷的問題,六祖一個大字不識,廣欽老和尚也不識字,為何能成為一代祖師呢?你記住!修行跟學問是兩碼事——修行是修真正的智慧,解脫的智慧,不關學問。學問是累積的執著,是一種累積的經驗,它只是符號而已,人類創造出來的符號,你加上這一層的執著,那個叫做學問。沒有錯,學問能夠解決我們許多現實的生活,衣食住行的問題,學問也能夠解決我們很多交通、科學的問題,沒有錯,但是學問不能令我們解脫,飽學之士不一定是解脫的人。
所以我跟諸位講過,電視上辦的callin、辯論,一點意義都沒有。你若是跟廣欽老和尚辯論,也許你比廣欽老和尚更會講話,但是你是凡夫,廣欽老和尚他是聖人啊,他不必跟你辯論,你講得天花亂墜,你還是束縛的凡夫,因為你沒有開悟啊,對不對?所以透過語言、文字,這不能代表佛法,那只是方便而已。
十六句禪語每天讀一遍,30天後你將脫胎換骨!
1.被人誤解的時候能微微一笑,素養;
2.受委屈的時候能坦然一笑,大度;
3.吃虧的時候能開心一笑,豁達;
4.無奈的時候能達觀一笑,境界;
5.危難的時候能泰然一笑,大氣;
6.被輕蔑的時候能平靜一笑,自信;
7.培養自信的語言;
8.讓你的笑容像陽光一樣;
9.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10.學會換位思考;
11.學會大方待人;
12.學會低調做事;
13.學會讚美他人;
14.有人在說某人壞話時,你只微笑。
15.常懷一顆平常心;
16.記得信守諾言;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
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2.受委屈的時候能坦然一笑,大度;
3.吃虧的時候能開心一笑,豁達;
4.無奈的時候能達觀一笑,境界;
5.危難的時候能泰然一笑,大氣;
6.被輕蔑的時候能平靜一笑,自信;
7.培養自信的語言;
8.讓你的笑容像陽光一樣;
9.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10.學會換位思考;
11.學會大方待人;
12.學會低調做事;
13.學會讚美他人;
14.有人在說某人壞話時,你只微笑。
15.常懷一顆平常心;
16.記得信守諾言;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
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22/1/2017
兩小時的修行,上千年的功效!
你們每天「投資」兩個半小時的打坐,有上千年之久的功效。
因為當你們打坐進入永恆時,時間停止了。這不只是兩個半小時,而是百千萬億年的進化和發展。你們進入了不同的時空,就是這樣子,你們重新充電之後,回來就跟新的一樣,所以,你們不需要輪迴到下一個人生才能讓自己更新或還回自己的本來面目。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生下來,目的就是要來再學習認識自己,就是這樣子而已。假如我們這輩子不做,我們就得下輩子再做,或下下輩子等等…
所以,假如我們現在有時間,每天打坐兩個半小時,其效用有上百萬年之久。
你們每次兩個半小時的投資,不要認為它只是兩個半小時,也不要認為它太多了;
你投入的每一分鐘,就代表了一個輩子,因為在永恆裡面,沒有什麼兩個半小時,或是什麼一分鐘的,它是永恆的。
我們在算時間,只是因為當我們被困在時間裡面時,我們知道這是時間,一旦我們出了時間,那就沒有時間的存在了。
所以,打坐的時間是非常的寶貴的,那是把你們百千萬年的進化給壓縮在一起,就好象是計算機的濃縮晶元,像這樣一小薄片,包含有上千筆甚至百萬筆的信息。這跟大小無關,這不是時間,不是我們所習慣的數字。
打坐時,是完全不同的時空,所以你們越進入這個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空間」(師父笑),對你們就越好。你們越能認識自己,你們就越自由。
打坐之初,主要在於一個環境、三個調理。
首先,選擇有利於入靜的環境,如果在房間里打坐,室內光線明暗適度,空氣通暢,溫度也要適中。
室外坐禪,要選擇幽靜的地方,避免受到意外的驚擾。
我們這裡說的是煅練初級的打坐功夫,因此和禪宗提倡的「身居鬧市裡,心無車馬喧」不是一回事,所以必要的環境條件還是需要的。
下面接著說「三調」。
一、調身:
坐的姿式,要端正自然。下額內斂,廷胸收腹,肩與胯上下垂直一線。
雙腿最好結跏趺坐,如果不能雙盤,更不要免強,避免腿痛不利於久坐。
但散盤容易使身體後仰,失去重心,所以,散盤時要用一個薄一點的枕頭墊在臀下,有利於身體平衡。
特別是冬天,打坐時,一定要把膝關節用毛毯之類的包住,因為雙膝向內彎曲時,膝蓋骨外則下邊的穴道(用手摸凹陷部位)是開放的,容易進入涼氣引起風濕。
另外,特別要提醒的是,用雙盤打坐的,坐禪結束后要雙腿前伸,兩手按摩腳心,促進腳底血液遁環。站起后兩腿輪換側仆壓壓腿或下下腰。因為雙盤容易導致腿部肌肉萎縮,腿骨變形成O型腿,走路飄浮無力,所以如果常期堅持坐打坐的人,按摩和側壓腿非常必要。
二、調氣:
保持呼吸細而勻而深。細而不粗,聽不到呼吸的聲音;勻而不湍,如涓涓流水,不可緩一下急一下。深而不浮,所吸之氣雖入肺部,但意念中要想著它進入下腹氣海(臍下丹田)。
三、調心:
這是坐禪的關鍵,制心一處,不要散亂掉舉。坐禪的人開始習定時談不上入定,最多達到入靜就不錯了。但是心猿意馬若使妄念不起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採取以妄制妄的辦法,這就是調心。方法很多,如念佛,參話頭,觀想,數息等等。
當然,這些調服妄念的方法本身也是妄念,所不同的是,我們是以一念制萬念,最終此一起不起就是入靜了。
入靜是進入禪定的過程和手段,不是禪定的本身。有些人坐禪時眼皮跳,其原因主要是你的眼睛處於似閉非閉的狀態。建議你要麼睜開,對目前之物視而不見,要麼就閉牢,一心內觀,就不會再跳了。
打坐入靜后處於「忘我」的狀態時,容易出現幻覺,這是妄念意識常期熏染的積垢,不可執著它,用金剛經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對治。
有些人怕坐禪時走火入魔,呵呵,說句實在的,一般人還沒有資格達到那個可以使你走火入魔的境界。我們最多出現幻覺使你神情恍惚,這些都是小兒科,不要把它當回事。
另外,連續坐靜的人,只要每天堅持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幾天後,身上會出現象被很多螞蟻噬咬的感覺,這裡癢一下那裡疼一下,你也不要理它,這是一種血脈活躍衝破毛細血管里微細病灶的良性表現。幾天後,這種感覺就會消失。
最理想的坐姿為「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對身體要求的七個要點:
1、雙足跏趺:
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男士用)。
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女士用)。
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金剛坐。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準。
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的放鬆和長時間靜坐,而且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減緩生理活動,又增加體腔的靜壓力,有利於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
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則只將一足置另一足上(單跏趺)即可。至於左足在上還是右足在上,請依照自己上師的傳承為準。再不行者雙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
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由於自然生理彎曲造成的習慣,坐時腰錐易呈后突,應注意糾正。
3、肩張:
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
2、3項的具體做法::坐好后以頭頂上領,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鬆,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這樣不緊張不懈怠地維持下去即可。2、3項做好了,則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便於達到心靜氣沉。
4、手結定印於臍下:
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女),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第一種。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準。)
容易散亂的人可以採用另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5、頭中正:
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不是低頭)。這即利於頸錐正直,又可輕微壓迫頸動脈,減緩生理活動,減低新陳代謝,便於入靜。
6、雙眼微閉:
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目光可注視於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此靜物應①較小②單色③形狀簡單。如念珠。)如易散亂可閉上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7、舌舔上齶:
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齶(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齶)。具體竅門是:把舌後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鬆,舌稍後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鬆,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按七支坐法做禪修,就能夠調整、保持內氣,讓生命充滿活力,並能產生內在的覺悟。
第1、2、4、5項——能引入遍行氣;第2項能引入上行氣;
第2、3項能引入等住氣;
第七項能引入上行氣;上述四種氣流入持命氣,五氣合一時行者就能體驗到覺悟。
注意事項:
(1)飽脹或飢餓時,不宜打坐。
(2)在室內靜坐時應保持空氣流通,但不可當風而坐。
(3)在室外打坐時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濕地上。
(4)氣候涼時應注意兩膝、脖項和後腦的保暖。
(5)肢體形態要求很嚴,但應注意放鬆,細心內調,找到一種身體既合要求又輕鬆舒適的狀態。
(6)意識的放鬆很重要。可以想一下「以難得之身修難得之法多可貴」,「我在為度濟眾生而修無上法門」,帶著慈悲喜舍之心態,微笑從心中泛起並形諸於色。特別把眉心和下頦肌肉放鬆。
(7)不管雙跏趺、單跏趺或散坐,臀部應墊二、三寸的墊子,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一開始做不到雙跏趺便做單跏趺,再不行便散坐。
採用下面幾個方法刻苦訓練,一般人均可在幾個月的時間內達到雙跏趺。
a.在看書、看電視、休息時儘可能盤腿而坐;
b.多練習跨鶴坐(臀壓在雙腳上而跪)。在跨鶴坐的基礎上做如下練習:保持臀壓住雙腳,上身向後倒平(一開始可用被子墊成斜面,逐漸放平),盡量維持時間。
c.雙腿併攏伸直,脊椎從頸椎、胸椎至腰椎逐節前彎,雙手摸地,再用手抓腳後跟腱,漸至頭面貼腿。如此反覆多次。
d.作正弓箭步,放鬆下沉。腳不挪位,身轉180度換方向再放鬆下沉。反覆交換下沉若干次,步子自然逐漸變大。至最大限度時,后一隻腳後跟拔起,腳尖著地,再儘力下沉,反覆若干次,收勢。
e.雙腳尖分左右成一直線(重心不穩者,可稍留一角度,還不穩者,可扶樹等),開步過肩寬,雙膝儘力外擺,放鬆慢慢下沉,多次練習。待腿力增強,步子逐漸加大。
f.雙腳踝關節向外突出,用腳掌外沿著力。剛開始練習,應循序漸進並作好防護,以免韌帶拉傷。待踝關節部的力量增強,可練習走路。常作此練習,踝關節不易被扭傷。
作上述練習一段時間后,腿、跨、膝、踝的韌帶拉伸,彈性增強,跨膝踝關節活動範圍增大,雙跏趺自然便成。
因為當你們打坐進入永恆時,時間停止了。這不只是兩個半小時,而是百千萬億年的進化和發展。你們進入了不同的時空,就是這樣子,你們重新充電之後,回來就跟新的一樣,所以,你們不需要輪迴到下一個人生才能讓自己更新或還回自己的本來面目。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生下來,目的就是要來再學習認識自己,就是這樣子而已。假如我們這輩子不做,我們就得下輩子再做,或下下輩子等等…
所以,假如我們現在有時間,每天打坐兩個半小時,其效用有上百萬年之久。
你們每次兩個半小時的投資,不要認為它只是兩個半小時,也不要認為它太多了;
你投入的每一分鐘,就代表了一個輩子,因為在永恆裡面,沒有什麼兩個半小時,或是什麼一分鐘的,它是永恆的。
我們在算時間,只是因為當我們被困在時間裡面時,我們知道這是時間,一旦我們出了時間,那就沒有時間的存在了。
所以,打坐的時間是非常的寶貴的,那是把你們百千萬年的進化給壓縮在一起,就好象是計算機的濃縮晶元,像這樣一小薄片,包含有上千筆甚至百萬筆的信息。這跟大小無關,這不是時間,不是我們所習慣的數字。
打坐時,是完全不同的時空,所以你們越進入這個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空間」(師父笑),對你們就越好。你們越能認識自己,你們就越自由。
打坐之初,主要在於一個環境、三個調理。
首先,選擇有利於入靜的環境,如果在房間里打坐,室內光線明暗適度,空氣通暢,溫度也要適中。
室外坐禪,要選擇幽靜的地方,避免受到意外的驚擾。
我們這裡說的是煅練初級的打坐功夫,因此和禪宗提倡的「身居鬧市裡,心無車馬喧」不是一回事,所以必要的環境條件還是需要的。
下面接著說「三調」。
一、調身:
坐的姿式,要端正自然。下額內斂,廷胸收腹,肩與胯上下垂直一線。
雙腿最好結跏趺坐,如果不能雙盤,更不要免強,避免腿痛不利於久坐。
但散盤容易使身體後仰,失去重心,所以,散盤時要用一個薄一點的枕頭墊在臀下,有利於身體平衡。
特別是冬天,打坐時,一定要把膝關節用毛毯之類的包住,因為雙膝向內彎曲時,膝蓋骨外則下邊的穴道(用手摸凹陷部位)是開放的,容易進入涼氣引起風濕。
另外,特別要提醒的是,用雙盤打坐的,坐禪結束后要雙腿前伸,兩手按摩腳心,促進腳底血液遁環。站起后兩腿輪換側仆壓壓腿或下下腰。因為雙盤容易導致腿部肌肉萎縮,腿骨變形成O型腿,走路飄浮無力,所以如果常期堅持坐打坐的人,按摩和側壓腿非常必要。
二、調氣:
保持呼吸細而勻而深。細而不粗,聽不到呼吸的聲音;勻而不湍,如涓涓流水,不可緩一下急一下。深而不浮,所吸之氣雖入肺部,但意念中要想著它進入下腹氣海(臍下丹田)。
三、調心:
這是坐禪的關鍵,制心一處,不要散亂掉舉。坐禪的人開始習定時談不上入定,最多達到入靜就不錯了。但是心猿意馬若使妄念不起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採取以妄制妄的辦法,這就是調心。方法很多,如念佛,參話頭,觀想,數息等等。
當然,這些調服妄念的方法本身也是妄念,所不同的是,我們是以一念制萬念,最終此一起不起就是入靜了。
入靜是進入禪定的過程和手段,不是禪定的本身。有些人坐禪時眼皮跳,其原因主要是你的眼睛處於似閉非閉的狀態。建議你要麼睜開,對目前之物視而不見,要麼就閉牢,一心內觀,就不會再跳了。
打坐入靜后處於「忘我」的狀態時,容易出現幻覺,這是妄念意識常期熏染的積垢,不可執著它,用金剛經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對治。
有些人怕坐禪時走火入魔,呵呵,說句實在的,一般人還沒有資格達到那個可以使你走火入魔的境界。我們最多出現幻覺使你神情恍惚,這些都是小兒科,不要把它當回事。
另外,連續坐靜的人,只要每天堅持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幾天後,身上會出現象被很多螞蟻噬咬的感覺,這裡癢一下那裡疼一下,你也不要理它,這是一種血脈活躍衝破毛細血管里微細病灶的良性表現。幾天後,這種感覺就會消失。
最理想的坐姿為「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對身體要求的七個要點:
1、雙足跏趺:
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男士用)。
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女士用)。
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金剛坐。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準。
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的放鬆和長時間靜坐,而且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減緩生理活動,又增加體腔的靜壓力,有利於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
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則只將一足置另一足上(單跏趺)即可。至於左足在上還是右足在上,請依照自己上師的傳承為準。再不行者雙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
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由於自然生理彎曲造成的習慣,坐時腰錐易呈后突,應注意糾正。
3、肩張:
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
2、3項的具體做法::坐好后以頭頂上領,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鬆,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這樣不緊張不懈怠地維持下去即可。2、3項做好了,則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便於達到心靜氣沉。
4、手結定印於臍下:
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女),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第一種。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準。)
容易散亂的人可以採用另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5、頭中正:
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不是低頭)。這即利於頸錐正直,又可輕微壓迫頸動脈,減緩生理活動,減低新陳代謝,便於入靜。
6、雙眼微閉:
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目光可注視於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此靜物應①較小②單色③形狀簡單。如念珠。)如易散亂可閉上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7、舌舔上齶:
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齶(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齶)。具體竅門是:把舌後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鬆,舌稍後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鬆,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按七支坐法做禪修,就能夠調整、保持內氣,讓生命充滿活力,並能產生內在的覺悟。
第1、2、4、5項——能引入遍行氣;第2項能引入上行氣;
第2、3項能引入等住氣;
第七項能引入上行氣;上述四種氣流入持命氣,五氣合一時行者就能體驗到覺悟。
注意事項:
(1)飽脹或飢餓時,不宜打坐。
(2)在室內靜坐時應保持空氣流通,但不可當風而坐。
(3)在室外打坐時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濕地上。
(4)氣候涼時應注意兩膝、脖項和後腦的保暖。
(5)肢體形態要求很嚴,但應注意放鬆,細心內調,找到一種身體既合要求又輕鬆舒適的狀態。
(6)意識的放鬆很重要。可以想一下「以難得之身修難得之法多可貴」,「我在為度濟眾生而修無上法門」,帶著慈悲喜舍之心態,微笑從心中泛起並形諸於色。特別把眉心和下頦肌肉放鬆。
(7)不管雙跏趺、單跏趺或散坐,臀部應墊二、三寸的墊子,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一開始做不到雙跏趺便做單跏趺,再不行便散坐。
採用下面幾個方法刻苦訓練,一般人均可在幾個月的時間內達到雙跏趺。
a.在看書、看電視、休息時儘可能盤腿而坐;
b.多練習跨鶴坐(臀壓在雙腳上而跪)。在跨鶴坐的基礎上做如下練習:保持臀壓住雙腳,上身向後倒平(一開始可用被子墊成斜面,逐漸放平),盡量維持時間。
c.雙腿併攏伸直,脊椎從頸椎、胸椎至腰椎逐節前彎,雙手摸地,再用手抓腳後跟腱,漸至頭面貼腿。如此反覆多次。
d.作正弓箭步,放鬆下沉。腳不挪位,身轉180度換方向再放鬆下沉。反覆交換下沉若干次,步子自然逐漸變大。至最大限度時,后一隻腳後跟拔起,腳尖著地,再儘力下沉,反覆若干次,收勢。
e.雙腳尖分左右成一直線(重心不穩者,可稍留一角度,還不穩者,可扶樹等),開步過肩寬,雙膝儘力外擺,放鬆慢慢下沉,多次練習。待腿力增強,步子逐漸加大。
f.雙腳踝關節向外突出,用腳掌外沿著力。剛開始練習,應循序漸進並作好防護,以免韌帶拉傷。待踝關節部的力量增強,可練習走路。常作此練習,踝關節不易被扭傷。
作上述練習一段時間后,腿、跨、膝、踝的韌帶拉伸,彈性增強,跨膝踝關節活動範圍增大,雙跏趺自然便成。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