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在每一方面,我都變得越來越好。 Every Day In Every Way, I'm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眼見未為真;沒有對與錯;是你的躲不了,不是你的求不得;遇見的人和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總有其目的;一切事情都是最好的安排;或我應該相信是緣分!
23/8/2023
正念冥想是否被過度炒作了
1971年末,一名美國海軍退伍軍人伊斯拉斯(Stephen Islas)從越南戰場歸國。身在美國的他,腦海中仍不斷重現戰爭的畫面。他回憶道,"回國後,我的情感和心智都近乎崩潰,一度想自殺。"他就讀的洛杉磯大學裏的一位朋友建議他去試試上冥想課。一開始,他略抱懷疑,但很快發現不久"有一些片刻時間心情有了改觀,我變得稍微開心起來,有時候會感覺內心很平靜。"
2000年,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Veterans Affairs, VA)西洛杉磯醫學中心正式確診伊斯拉斯患有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時至今日,雖說他身心並未全愈,但伊斯拉斯認為冥想療法已救了他一命。大腦科學如何解釋「饑餓成怒」「婚姻家庭課」能否消除首爾單身男女的恐婚心態
現在許多患創傷後壓力症的退伍軍人會定期接受不同形式的冥想療法。這種療法也被吹捧為焦慮症、抑鬱症、恐慌症等精神症疾病及慢性疼痛等的有效治療手段,甚至逐漸在大眾中流行起來,成為時尚,廣泛地運用到各種場合以增強人體心智及能力。冥想療法進入學校、商業機構、運動健身場所,以及人們智能手機中如"頭腦空間"(Headspace)、"平靜"(Calm)等應用程式,幾乎隨處可見。
專注於當下時刻的正念冥想為冥想療法之一種,非常受歡迎。目前已形成的相關產業規模達億萬美金。
儘管正念冥想如今十分盛行,但關於它究竟是如何影響人們的大腦,改善身心,又在多大程度上幫助那些身心罹患痛苦的人們,至今沒有明確的結論。冥想已被人類踐行上千年,但心理學家和精神學家們對它的學術研究僅有幾十年而已。
印度旁遮普地區(Punjab, India)的警察系統運用冥想療法來幫助女性警官緩解壓力。
一些研究指出,冥想能夠幫助人們放鬆、舒緩慢性壓力,甚至減輕機體疼痛,緩解藥物依賴。近期的一些關鍵性研究則將正念療法歸類為認知行為療法的一種。它將冥想與心理治療相結合,以幫助患者擺脫負面情緒的影響。
隨機對照試驗也表明這種療法能夠有效幫助發作過三次以上重度抑鬱的患者,減少其抑鬱發作的概率。
然而很多針對冥想開展的研究測試的對象數量少且缺乏後續跟進研究。相較於其他醫學研究,如新藥品的臨牀試驗等,冥想相關的學術研究並不是太嚴謹。
2017年發佈的一篇學術文章綜合評估了冥想作為創傷後壓力症的一種治療手段的相關實證。在結語的部分,文章寫道,"此領域的研究尚處初期階段。"
儘管冥想療法盛行,但有關其療效的嚴謹學術研究並不多。
目前,除對冥想的臨牀療效始終存在質疑之外,另有一些研究關注的問題則更為根本:究竟冥想是否改變了大腦的生理構造?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然而,隨著大腦成像技術的日益進步以及冥想作為心理干預手段的日漸流行,科學家開始系統全面地探究這個問題。
靜坐禪定
擔任美國匹茲堡卡耐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人類健康及行為實驗室(the Health and Human Performance Laboratory)主任的心理學家克雷斯韋爾(David Creswell)介紹說,冥想時人要靜坐,並且只關注自己呼吸,這樣才能夠保持正念狀態。
但大部分人幾乎無法達到正念狀態。他們思緒跳躍很大,會想東想西,做白日夢,一會兒反芻過去,一會兒又憂慮未來,時常自我檢視又自我批判。
大部分人思緒跳躍,整日東想西想,就是做不到"正念"。
在2010年開展的一項研究中,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請2,250名成年人在一個iPhone的應用程式中記錄下自己每日的想法與行動,並將最終研究成果發佈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研究表明人腦有47%的時間在神遊,而這種神遊又常常會誘發不愉快的情緒。
克雷斯韋爾2017年在《心理學年度評論》(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期刊中寫道,"而擁有正念意味著在日常生活中有更高的幸福感。"他在文章中也引述了2003年的一項研究結論,指出正念與一些幸福感指標具有相關性。
有研究表明,人們所做的正念冥想越多,感覺會越好。
那些進行冥想的人們雖說在關注當下,其實也會專注於自身的呼吸,專注到那些湧起又消逝的情緒,腦海出現的畫面,內心的對話,乃至身體上的感官體驗。克雷斯韋爾向我們介紹說,"正念的關鍵在於以一種全然開放的心態接納自己的體驗。" 其核心理念是以超然的、不作評判的好奇之心審視當下時刻。
克雷斯韋爾對正念冥想最初的興趣來自於高中時他上的心理學與佛教的課程。研究生階段,他開始研究冥想與解壓、改善身心健康之間的關係。
"作為一名科學家,我從不會深信不疑,學術訓練讓我帶著質疑的眼光看問題。但我的確覺得自己做冥想靜修練習時,擁有的體驗對我的心理衝擊非常大。" 克雷斯韋爾這樣說道。
甚至簡單但有難度的一小時靜坐冥想對克雷斯韋爾都有很重大的影響。他說,"身體雖感不適,但心神卻完全靜謐而開放,在這種身心分離中,強大的內省讓我體味到冥想練習真的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或從根本上扭轉他們對人生苦痛的態度。儘管我沒有那種電光石火靈機一動的時刻,但我在靜修時也有過許多頓悟瞬間,啟發我認識到,這項科學是值得我花時間和經歷去深入研究的。"
上千年來,來自不同宗教、文化、哲學背景的人們都闡釋冥想帶來的益處。人們通常將冥想與佛教聯想在一起。在佛教文化中,冥想被視作是獲得精神圓滿與平和的有效手段。而克雷斯韋爾則將冥想稱作是"生而為人的基本能力。"
冥想與佛教文化緊密相關。在佛教文化中,冥想練習能夠帶來精神圓滿與平和。
但在學術界,與冥想益處相關的科學依據並不多。
近期,十五位學者共同發佈了一篇心理學學術文章,名為《被炒作的正念》(Mind the Hype)。文中有這樣一段寫道,"公眾及政府領域對冥想有一種普遍的誤解:他們認為正念作為一種治療干預手段具有普適性及良好療效,且這一結論具備強有力的臨牀依據支撐。"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文章引述2014年美國醫療保健研究與質量管理署(US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主持下的一項研究分析結果指出,基於正念作為治療干預手段的研究表明,"該療法對於精神疾病及心理障礙的治療只有輕度和極少的效果,甚至毫無效果。"
文章結語部分指出,要得出正念冥想對某類病人的某類精神症疾病及身心障礙具有療效的這一結論,仍需大量的科學研究及臨牀依據。
手印心神
臨牀醫學界與神經科學界共同探究的問題是:冥想是如何起作用又是否會對人腦造成什麼變化?大腦的某些區域是否會因為冥想練習而特別活躍,又或是某幾個區域之間的神經元連接更為緊密?冥想是否會使大腦產生新的神經元,從而改變人腦的構造?一些研究表明,以上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過去二十多年裏,神經科學家們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及其他技術手段來研究正念冥想對人腦帶來的生理變化。科學研究揭示,人的大腦在成年後乃至老年時期也會不斷發生變化——學習新的技能,從事心智挑戰及身體鍛煉等體驗會使人腦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或是促進神經元新生,而這個結論已逐漸獲得科學界的承認,而後續研究也有很大進展。隨著對人腦認識的加深,科學家發現了"神經可塑性",這是指人一生的生命體驗會不斷地引起大腦結構的改變。這一發現徹底扭轉了長久以來的固有觀點。過去科學界認為,人類成年後大腦的生理構造基本成型,其後功能會漸漸衰減。一些腦科學研究指出,正念冥想可能會激活神經可塑性,促進自我療癒,從而重塑大腦功能及結構。
冥想練習時,人腦中負責同情及自我覺察的區域會被激活。但冥想結束後,這些區域是否仍會活躍尚不清楚。
科學家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觀察人腦時發現,正念冥想會激活人腦中一些區域的神經元連接。這些區域包括負責同情、同理心與自我察覺的島葉(insula)區域;負責學習與認知的核殼(putamen)區域;控制血壓、心跳及其他自主功能的前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部分區域;負責高階思維能力,如規劃、決策及規範社交行為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等。
但需要冥想多長時間,這些大腦區域才能被激活;冥想練習結束後,人腦中這些區域是否還能保持活躍狀態。這些問題尚無確實結論。
說到冥想會引發大腦結構實質上的變化,一些研究認為,冥想可能導致海馬體中的灰質細胞密度增加。海馬體是人腦中負責記憶的區域。一些科學研究者,其中包括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的霍爾澤爾(Britta Hölzel)及美國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拉扎爾(Sara Lazar),他們在2011年一項研究中的發現,支持上述說法。
這些研究雖然看起來相當奇妙,但離得出結論的終極目標還有很長的距離。霍爾澤爾說:"我們得弄清楚冥想所引發人腦中的這些變化對於個體行為與健康究竟有何益處。能改變人腦結構聽起來挺好,但是我們尚不清楚到底這意味著什麼。"
拉扎爾表示同意,她補充說,"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數據均只觀察了兩個月期間內冥想練習所引發的變化。而大部分人都感覺冥想練習越多,時間越久,就越能夠感受到自身變化,這些變化也越明顯。所以我們需要選取合適的對象並將研究的時間區間拉長。"
腦波激蕩
基於參與冥想的對象相關研究,克雷斯韋爾與他的同事認為正念能夠有效緩解壓力,其作用機制是能夠激活大腦中負責"自上而下壓力調適"(top-down stress regulation)的前額葉皮質,另一方面在負責"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stress response)的應激反應腦區,能緩解其相關活動及功能性神經元連接,尤其是杏仁核部位的連接。
據美國密歇根大學臨牀心理學家金教授(Anthony King)介紹,正念冥想對於大腦"自上而下的壓力調適機制"有積極作用,這一點已被學術界廣為認可。但它對於杏仁核區域相關的應激反應是如何作用的卻尚不清楚。杏仁核,是人腦中最為原始的部分,它並不僅僅是一個應對外界刺激與危險的應激反應中心,它也是突顯網絡(salience network)的關鍵組成部分,對於觀察與判斷周圍環境中一切重要事物非常重要。例如,一位母親在看到自己寶寶的笑臉時,杏仁核區域會十分活躍。
母親在觀察寶寶的臉時,大腦中杏仁核區域會十分活躍。而冥想會刺激人腦的這個區域。
金教授同時說道,正念冥想對於提升傳統心理治療師所說的"反思能力"也有裨益。"反思能力能使人們在應對各種情景,如面臨壓力或恐懼時,更加審慎,與這些壓力源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而不是一味地以特定的方式自主反應。"
克雷斯韋爾與他的同事們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別進行了兩項研究,對象均為有心理壓力的成人失業者,將他們分成小組,研究他們進行正念冥想練習所獲得的心理療效。這些研究同樣證實正念冥想能夠幫助緩解壓力。
正念冥想練習可以幫助緩解壓力。
在2015年開展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連續三天高強度的正念冥想會顯著減少負責"戰鬥或逃跑反應"的杏仁核右側區域與負責調節情緒的前扣帶皮層區域之間的功能性連接。
而在2016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則發現這種連續三天高強度的"正念"冥想增強了大腦"默認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與負責壓力調適的前額葉皮質區域之間的連接。人類大腦中的"默認網絡"是在大腦處於靜息狀態時而轉為活躍的一種大腦工作系統。研究還發現,冥想會顯著降低血液中的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的水平。這種細胞因子能夠刺激參與免疫反應的細胞增殖。壓力較大的人白介素-6的水平一般較高。
2016年,金教授等研究人員進行的另一項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他們的研究對象是23名自阿富汗及伊拉克戰區退伍後患有創傷後壓力症的軍人。對採用正念療法前後的大腦掃描結果顯示,他們在靜息狀態下控制自身注意力的腦區與負責反芻思維(意指如動物反芻一樣對某事不受控制的反覆思考)和即時思維的腦區之間的連接加強。金教授介紹道,這種特別的腦區連接一般在身心健康的人腦裏常見。而長時進行冥想練習的人也會出現這種狀態。
他總結該項研究的關鍵之處說,"此次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發現患有創傷後壓力症的人們在進行正念練習後,大腦連接也發生了類似的變化。冥想次數越多,大腦這種連接也越強,病症也就有所緩解。"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的退伍軍人在進行正念冥想療法後,大腦控制反芻思維區域間的健康連接將會增強。
其他相關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但由於許多研究涉及的研究對象數量很小,而且還有其他限制或不足,這些發現尚不能視為結論性成果。
然而無論如何,目前已知的是,正念冥想或許可能促進杏仁核及前額葉皮質區域產生更多神經元連接,從而緩解焦慮等精神障礙的症狀,進一步提升患者控制情緒的能力。冥想或許也能夠一方面有效降低負責痛感等軀體感覺的大腦皮質區域的細胞活躍度,另一方面提升控制痛感認知調適的大腦區域的細胞活躍度,從而能舒緩人的疼痛感。
展望未來
總體而言,正念是個難以捉摸的課題。它不是科學家給病人開的藥,而是一種內在形成的體驗。這就使得研究時因個體經驗不同,不同類型的研究也千差萬別,難以比對參照。
再者,正如拉扎爾等研究人員發佈在《心理學視角》(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文章的注釋中寫道的那樣,目前正念冥想還沒有舉世公認的定義,學界也未對正念冥想所涉及的細節達成一致的結論。
關於正念,目前還沒有舉世公認的定義,因此研究很困難。但是科學家們均認為可以作為其他心理治療的有益補充手段。
在創傷後壓力症治療這個領域,金教授認為正念冥想是其他傳統精神治療手段的有益補充。"我不建議人們去什麼基督教青年會互助會(YMCA*)或是本地健康中心上正念相關課程。因為它並不是一種心理治療手段,也無法達到心理治療的效果,更無法替代心理治療。"
"但我認為正念冥想可以作為創傷後壓力症精神治療中的一種補充工具。"
像文章開篇伊斯拉斯那樣患有嚴重心理疾病的人及一些利用正念冥想來緩解現實壓力的人,他們堅信冥想練習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品質。但願有一天,科學家們能夠揭開謎題,弄清楚冥想體驗與冥想時人腦發生的生理變化間到底有何關聯。
無論你遇見誰,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絕非偶然
人這一輩子,誰遇見誰,皆有因果。
緣起則聚,該遇見的人,就一定會遇見;緣滅則散,強留的人,也註定留不住。
這輩子無論你遇見誰,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遇見,每一次相遇,一定會帶給我們什麼。
在這世間,誰遇見誰,哪怕一蟲一鳥、恬然一笑、生氣爭執、情仇別離,皆有因果,很多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愛你的人,帶給你溫暖;恨你的人,教會你勇敢。
傷害,能讓人成長;挫折,能讓人堅強。
你生命里出現的一切,都豐富了你的人生。
這輩子,相遇已是不易,遇到能帶給你些什麼的人更是福氣。
無論是誰,他都是你生命中的貴人。
緣起則聚,該遇見的人,就一定會遇見;緣滅則散,強留的人,也註定留不住。
這輩子無論你遇見誰,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遇見,每一次相遇,一定會帶給我們什麼。
在這世間,誰遇見誰,哪怕一蟲一鳥、恬然一笑、生氣爭執、情仇別離,皆有因果,很多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愛你的人,帶給你溫暖;恨你的人,教會你勇敢。
傷害,能讓人成長;挫折,能讓人堅強。
你生命里出現的一切,都豐富了你的人生。
這輩子,相遇已是不易,遇到能帶給你些什麼的人更是福氣。
無論是誰,他都是你生命中的貴人。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遇見,接受生命中的每一次經歷。
21/8/2023
緣分 有深有淺...
人與人的緣份 儘是牽引、相遇...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能夠相遇就是一種緣分,相遇是緣,相逢是緣,相識也是緣,有些失去是註定的,有些緣分是永遠不會有結果的,相信緣分相信命運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困惑與解脫,有些緣分究竟如何也許沒有人說得清楚,有時命運就好像是在成心的作弄我們,有些事在冥冥之中是有定數的。是你的終歸是你的,不是你的強求不來,緣分和命運都是上蒼註定的,從我們來到人間的開始命運就已經安排好的。佛說:「今生你嫁的人,就是前世葬你的人。」前世的因今世的果,今生的愛前世的債,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終須求。生活中到處到處都存在着緣分,緣聚緣散好像都是命中注定的事情;人生在世人與人之間都是一種緣分,緣來緣去、緣起緣落、緣聚緣散、緣隨緣盡,都是一個緣字。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見面不相識。有些人有緣而無分、有些人有分而無緣,有些人即便是擦肩而過也不見得因為相遇而停留太久,因為他們無緣無分,有些人即便是有緣相遇,但是停留的時間也許是很短暫的,因為他們無分,只不過就是生命中匆匆的過客而已,有些人為了求緣卻等待了很久甚至會付出一生和沉重的代價,可是他們還是無緣以對,而一路上所經歷的也只是孤孤單單的長途跋涉,以及全身累累的傷痕,這就是無緣的結果。
一個人從相遇、相識到相知都是緣分,命運是違抗不得的,強求不來,人生在世靠的就是一個緣字,一切還是隨緣吧。這樣最低起碼不會讓自己受傷。
中文的緣分一詞應該是從佛教來的,釋迦牟尼認為,宇宙間的現象是由「因」和「緣」所促成的。例如:橘種是「因」,埋入土裏後,藉着泥土、水分、養分和陽光等外「緣」,經過生化作用,便成為橘子樹上的橘子(「果」)。因此,佛家有了「因緣論」,或「緣起論」的講法。佛陀在集諦的因緣論中,主張十二因緣說,從「無明」一直到「老死」,而「無明」就是一切「惡」的根源。但問題是,佛家無法說明究竟「無明」是從何而來。基本上,佛教的「緣起論」是建立在無神的假設上,而這一連串的因緣,本身並無目的,更無具體、永恆的意義。佛家的「緣分」只是解釋人間痛苦的假說,因此,「緣分」的內涵純粹只是機率性的巧合。事實上,佛教徒要追求的目標,是要藉着「涅盤」脫離因果律的循環。
茫茫人海中兩人從相遇,相識,相知,或是相親相愛,這就是緣分,緣分無需等待 ,緣分不是人爭取的,不是人創造的,只有懂得 因緣所生發的人,才是最理智的,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在緣分來的時候,抓得住它,珍惜它呢!緣分是美麗的,緣分和愛情一樣,是個古老的話題,同時緣分也需要精心呵護的,緣分不是詩,但它比詩更美麗,緣分不是酒,但它比酒更香濃。愛是不分距離不分地域的,在緣分的天空里,緣分並不是永遠都不會遠逝的,珍惜你的緣分,善待你的愛情。莫等失去空遺恨。。。。
緣分是前世感情的延續,
緣分是今世的擦肩而過。
緣分是前世不變的誓言,
緣分是今生痛苦的約定。
緣分是一次機遇的把握,
緣分是一種愛慕的流逝。
緣分是相遇時美好夢想,
緣分是別離後苦澀回憶。
人與人之間能夠相遇相知,或是相親相愛,是必然,也是偶然。正象張愛玲在她的文字中所描寫的那樣:「於千百人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於千百年中,在時間的廣闊無邊的荒野中,有兩個人,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就這樣相逢了,也沒有什麼可說的,只有輕輕地道一聲:哦,你也在這裏嗎?」在茫茫人海中,冥冥之中總有一個人在未知的地方等你到來,而你來到這個世間也只是為了遇見他,與他牽手,成就一世情緣,這就是緣分。
緣分是個抽象的概念,它摸不着,看不見,猜不透。很多的機緣巧合是無法說清楚的。你也許在無意中遇見了某人,在無緣無故中會心系某人,毫無原由地牽掛他(她),說不清、道不明地心中引起無盡的相思。這一切的不經意,卻讓人感覺到冥冥中確實有一股力量存在,心不信緣,身卻深深陷落在情緣之中不能自拔。
緣本天定,強求無用。緣起、緣滅、緣聚、緣散都是沒有理由,沒有原因的。命運的多變讓我們無所適從。人世際間的緣分,是在生活中邂逅,又在生活中流失。有些人曾經與你心心相印,也曾經相攜相扶,後來隨着空間的阻隔和時間的流逝,那緣分也就由濃而淡,由淡而終至於無了。很多的情緣是不隨人願。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緣,也不是每一個尋覓的人都可以抓住緣。人世際間的分分合合,在生活中演繹出的許多恩恩怨怨,有緣無分,源頭水尾難以相見;有情無緣,行色匆匆遠隔天涯;這都是很痛苦的事。可人生就有着太多的不可知,一個念頭,一次決定,往往便可能擁有或錯過一份緣。選擇了愛是因為緣,而選擇了不愛卻也是為了緣,生命如此,生活亦如此。「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彩雲.....」世間事不是每段緣都能成真,不是每個美麗的開始都有美麗豐滿的結局。這既無道理可言,也無結局可言,所以人生就有了那麼多的痛與悲,苦與傷。
緣分在風雨中會生鏽,誓言會因冷漠而退卻,只有那曾經寫在掌心的愛卻深深銘刻在心靈上,伴着你遠走走天涯海角……。緣分很自然的來,也很無情的去。當往昔的繁華落盡,帶着一身的疲憊與憔悴回首,往日歡樂變冷漠是無情也無奈,在患得患失之間找尋舊時殘存的點點記憶,奢望着或許能夠淡忘一切一切的煩惱……。塵緣如夢,幾翻起浮總不平,到如今都成煙雨……,情也成空,宛如回首袖底風,飄在深深舊夢中……。
人生無不散之筵席,當塵緣因為現實的種種原因散盡時,我們不能夠用對與錯來衡量它的行為,就如一朵花該凋謝它就會凋謝。一片葉該飄落它就飄落。沒有什麼人能阻止,也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擋。一個人該走他就會走,一段情該斷它就會斷。沒有什麼人能挽留,也沒有什麼力量能改變。世間的萬事萬物,一切因緣而定, 緣來則聚,緣盡則散。也許正因為有緣相伴,我們感情的星空里,才有了永結同心的誓言,才有了天涯共比翼的浪漫。也因為緣的散卻,才繁衍出人際間的悲歡離合,使我們更懂得呵護人生。
人生在世,隨緣而安。緣來不拒,緣去不哀。在擁有的時候,不需許下誓言,也不必 要求承諾。學會用心去領會,感悟。好好珍惜,珍惜人間的溫情,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廣結善緣,共同收穫人情的美好。 在失去的時候我們不必強求,也不必苦苦挽留,因為情緣散盡,感情註定難以為繼時刻意追求的往往沒結果,為什麼不選擇有尊嚴的結束。亦如杏林子說的那樣:曾經相遇,曾經相擁,曾經在彼此生命中光照,即使無緣也無憾。將故事珍藏在記憶的深處,讓傷痛慢慢地癒合。讓自己知道 心靈之約 曾經那麼深刻地存在過。當明月西傾 陽光初灑的時候,再次用真的自己去面對,去珍惜每一秒生命,每一段緣份。
做你想做的夢,做你想要做的事,去你想要去的地方,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因為你只有一次生命來滿足你的要求。祝福你有無限的快樂使你的生活甜美,無數的嘗試磨練你變的堅強,無盡的痛苦使你稱的上一個真正的人,萬貫的錢財,以給我買一個禮物。永遠設身處地的為他人着想,當你受傷的時候,別人的心或許也在痛。一句無心的話可能引起一場爭鬥,一句殘酷的話可能會毀壞一個人的生活,一句及時的話可能會平復波浪,一句充滿愛心的話可能會治逾別人的傷口。
愛的真諦,是讓你愛的人完全的做他自己,而不是讓他成為你理想的人,否則,你愛的 只是你在他身上 找到你的影子。最快樂的人不是最完美的人,他們只是充分利用了他們所能握在手中的。哭過的人,受過傷的人,追求過的人,嘗試過的人,充滿感激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快樂的人。
愛從一個微笑開始,在熱吻中得以延伸,卻隨眼淚逝去。但我還是要說:「請相信愛情,渴望愛情,等待屬於自己的那份愛情。」
不要因為也許會改變,就不肯說出那句美麗的誓言;不要因為也許會分離,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
生命中最悲哀的事 莫過於放棄追逐你所愛的人,看着他遠離。他對於你的重要 並不能使他回饋給你什麼。無論你追逐多久,你還是要讓他走。
人生其實有太多的偶遇,緣份往往就潛藏其中。只是有人迴避它、懷疑它,不願相信緣份的到來,而讓它一次一次地錯過。如果心為之所動,就應該去正視它。或許,那會成為一瞬間的永恆,成為一生中最美麗的一頁。
所謂機緣巧合,那是因為你種下的善因在不經意之間得到了回報。
人的交往,其實很簡單。人與人之間,就是一種緣分;心與心之間,就是一種交流;愛與愛之間,就是一種感情;情與情之間,就是一顆真心;人人有自尊,個個有苦衷,想法、做法和活法都不同。理念不同,做法不同,活法也不一樣,不必去改變他人,只需自己做好就行。
這個世界其實很簡單,只是人心很複雜。人心的複雜取自於利益衝突關係中,其實人生在世,生活中有些事原本很簡單。只是由於人為的原因,才使之變得複雜起來。而這種複雜的活法,又多是追求功名利祿惹的麻煩。
為了一己私利,一時功名,人與人之間就不惜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於是活得就累。為了獵取儘可能多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物」,人與人之間就不惜明爭暗鬥,相互計算,於是活得就沉重。
使人如同身負重枷的行路者,在生活的道路上慢慢獨行。一種使簡單的生活變得複雜起來的原因,就是狹隘的心胸與偏執的心態使然。人與人相處中,互相設防,彼此猜疑,使原本和諧親密關係變得疙疙瘩瘩(不平滑很粗糙)。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因為一點微不足道的摩擦,心生疑慮,怨艾陡生。大事小事面前,我們往往只能拿得起,卻每每放不下,常常看不開。
難怪我們會生活在煩惱纏繞的不快樂的陰影里。嘴裏老是說着不快樂,卻忘記了這樣的不快樂是誰給自己的,為每一件事情想不開,為很多小事糾結煩惱,因為付出的是真心,所以收穫的也是真心?誰給的定律?
付出和回報不一定是相等的,付出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沒有權利去管別人回不回報給你,不能因為你付出了,就也要別人付出。簡單與複雜之間,也有這麼一層迷濛的關係,上一刻遠離了簡單,下一刻就要靠近複雜,而這一刻,不知是遠離了簡單,還是靠近了複雜。
時刻提醒自己:「生活簡單一點,在往前跑的時候忘掉昨天,也許明天就是精彩。」活得簡單一點,抱一種理智的生活態度,持一份豁達的人生態度,還自己一個健康的向上心態吧。
一切,皆是天意!
不管是遇見還是分開,
不管是重逢還是告別,
這一切,都是天意!
因為有緣,
才會跨越人海相遇。
因為相欠,
才會跋山涉水相見。
因為無緣,
才會擦肩而過分散,
因為不欠,
才會無視你在對面。
這一生,
你遇見的每一個人,
都是命中注定的,
都是天意安排的。
若無因緣,如何遇見,
若不相欠,如何再見!
不管是誰,
和你相遇,就是有緣。
每一份緣都值得善待,
每一份情都需要珍惜,
就算走陪一程,
即使只見一面,
那也是前世延續下來的情債。
陪伴你的人,
讓你明白什麼叫深愛。
離開你的人,
讓你明白什麼叫心酸。
傷害你的人,
讓你明白什麼叫防備。
討厭你的人,
讓你明白什麼叫冷淡。
有些人出現就是為了給你上一課,
你有多傻,有多好騙,
你有多笨,有多簡單。
欺騙你的,不要恨,
傷害你的,不要怪,
要恨就恨緣淺,
要怪就怪情淡。
花開花落又一季,
人來人往又一年。
緣起珍惜莫辜負,
緣滅隨意莫糾纏。
無緣之人,勿念勿盼,
有緣之人,要惜要伴。
一切都是天意,
相遇也好,分開也罷,
最重要的不是結果,
而是相處的過程。
遇見了,就珍惜,
離開了,就祝福,
這輩子,別欠,
下輩子,不見!
如果生命中所有的問題,都能得到簡單的「是 / 否」答案,這世界將會變成如何?
如果一切人事物的能量,都能透過人體隨時隨地測知,我們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我們的身體,連通著一個共享的雲端能量場。透過學習,我們可以從身體上得知,一切生命問題的答案,進而引動心靈能量大躍升。
知名心理學家暨精神科醫師霍金斯博士,做了長達二十年的科學研究,針對數千名受測者進行了數百萬次的測定,發現我們的身體不但能判定萬事萬物的能量、分辨好壞真假,還能測出意識能量的等級!
「心靈能量等級地圖」(Map Of Consciousness),是霍金斯博士(Dr. David R. Hawkins)累積多年研究精華所提出,把藏在我們身體裡的大智慧引發出來的理論。原來,分辨健康與否、真假虛實的智慧火花,竟是同一道門,這將讓我們熟悉的世界,從最根本之處,產生大跳躍式覺醒的改變!
這套學說就像是打開心靈能量的鑰匙,引領我們走出黑暗未知的內在羅盤。懂得善用自己的心靈力,不僅能為自己的生命做出最好的選擇,更能讓自己走上覺知覺醒之路,進而影響這個世界的走向。
霍金斯博士把意識,生命觀點,態度,情緒,過程,信念等等,以0~1000的數值等級,作為能量比較的數據。
數據在200以上,對於生命是中性,越往200以上,對生命越具有建設性,越往200以下,則越具有破壞性。
比如「憤怒」數值是150,碰到不高興的事,不是教你要忍受不發脾氣,而是要了解為什麼不該憤怒,然後以自己定義的情感程式,去處理憤怒。
再比如「驕傲」數值是175,仍是一個對生命力具有破壞性的能量。如果你的生命中,一直在找尋什麼引以為傲的目標,如學業成就或事業成就,其實是容易將自己導引到負面能量。
面對生命挫折或挑戰之時,當我們啟動的是,內在的心靈力(等級200↑)時,就不會被破壞力(等級200↓)困住。
人類平均一生的意識進展只有5分,吸收「意識地圖」內容精華後,或許能快速提昇個人意識能量等級達35分!甚至更多…
讓我們盡量往200以上等級的正向能量與態度去努力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