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在哈佛大學的課堂上,心理學教授出了一道選擇題,引發同學議論。直到現在,那個場景還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
「如果有一天,你乘著某種機器來到一個新世界,在那個世界你能活到七十歲,但有兩種活法:第一種,前面六十年快樂,最後十年痛苦;第二種,前面六十年痛苦,最後十年快樂。你選擇哪一種?」
「先苦後甘」的價值觀
聽完教授的題目,原本安靜的課堂,頓時掀起熱烈討論。「當然是第一種!」哈佛學生大多數選擇這個答案。「第二種!」我篤定說。我願意六十年痛苦,最後十年快樂。我想先苦後甘。
我很訝異,為什麼大部分人選擇「先甘後苦」?但是仔細思考,似乎又可以理解他們的想法。
大部分的哈佛學生,可能以比例來思考,認為當然是快樂的時間愈長愈好;但我卻早就體會到,從快樂落入痛苦的心境,和從痛苦變成快樂的心境,兩者是天壤之別。這時,教授開始分析:「如果你前段人生非常快樂,後面卻陷入痛苦,巨大的落差甚至會讓你感到絕望;相反地,如果你一開始處於痛苦,可是你知道後面將擁有更美好的人生,你會充滿盼望。有了盼望,不管遭遇什麼處境,都能保持樂觀。」
從這堂課我體認到,人生是一種選擇,而選擇沒有對錯,重要的是,必須知道自己要什麼。
在美國,高中生、大學生打工是很普遍的事,麥當勞、超市、快餐店等,時薪大約五、六美元,他們一邊賺零用錢,一邊體驗真實人生。我雖然領全額獎學金,但是也從大一開始打工。做了形形色色的工作,讓我更清楚自己這一生想要什麼。
大一暑假,我跟著從高中到大學的好友兼隊友巴克,響應哈佛的Phillips Brooks House暑期教學計畫,到麻薩諸塞州的羅克斯伯里(Roxbury),教當地小學生數學,也帶他們一起運動。
從哈佛到羅克斯伯里大約三十分鐘車程,在去之前,我從來沒想過,哈佛周遭居然有一個像貧民窟的地方。對我來說,羅克斯伯里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居民都是黑人與墨西哥人;孩子不僅家境貧困,生活中更充斥吸毒、性侵、家暴等亂象。然而我也明白,這些問題不是我們這些大一學生,用一個暑假就可以改變的。
我能做的有限,但至少可以陪伴孩子。我帶他們看我最喜歡的書《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看我很喜歡的電影《衝鋒陷陣》,可惜他們完全不感興趣。我沒幫到孩子什麼,反而從他們身上赤裸裸地看到社會殘酷的一面。
隨著大一暑假結束,我短暫的教師生涯告一段落。因為升上大二之後,我考到房地產仲介執照,暑假打工的選擇更多了。球隊在暑假也有訓練,但不會強迫球員參加。留在學校接受訓練的人,莫飛總教練會幫忙安排打工。通常,最好的工作在金融業,不僅薪水高,畢業後也有機會成為正式員工,但名額有限,多半是隊長或MVP才能獲得。
我在球隊表現不錯, 因此教練也幫我介紹了一份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的工作,但我拒絕了。「我要去做房地產!」我告訴教練。房地產收入較高,而且時間自由,最重要的是,我不喜歡整天坐辦公室的工作,即使可以吹冷氣、邊看NetFlix邊做事,時薪就有二十至二十五美元。
我覺得,在外面跑業務可以接觸更多人、學習更多溝通技巧,比較有意義。一開始,教練很生氣。但是當我的房地產仲介業務愈做愈出色,兩個月賺到兩萬美元,連隊友也加入這個行列時,教練對我改觀了,他甚至認為,如果美式足球需要業務大使,沒有誰能比我更勝任。
或許正是這段經驗,讓我大四時為籃球隊四處交涉、賣門票,都能得心應手;甚至,大學畢業後,我選擇加入NFL,沒有留在華爾街工作,教練也不覺得意外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