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說,一個真正厲害的人,為人處世的時候,懂得運用四個“冷”字。
接下來,我們就一一說說這些冷代表什麼含義!
《菜根譚》指出: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這四個“冷”字真可謂是為人處世不可缺少的潛規則,做到的人寥寥無幾。
一、冷眼觀人
所謂“冷眼觀人”就是用一種冷靜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不要帶有自己太多主觀的立場,不能因為這個人與自己關係親疏、或是有過恩怨就先看扁他,這絕不是聰明人所為。
想要成大事,就要在看待每一個人的時候,保持“冷”的態度,這樣才能更加準確地洞察他的內心,辨別他的善惡才能。在看待事情的時候,也是一樣,“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冷眼看待局勢時,才能看得清楚。
二、冷耳聽語
所謂“冷耳聽語”便是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要保持冷靜的耳朵,不要因為一些迎合、奉承的話語就心花怒放,放鬆戒備;不要因為一些反對、質疑就煩躁不安,甚至怒從心來。用冷靜的態度去分辨別人說的話,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孔子四言》:耳通性海,入於耳而亂於心。耳朵聽到的東西往往會進入自己的內心,產生影響。每個人在生活工作中會聽到各種各樣的資訊,有的有用、有的沒用;有的誇讚,有的貶低。學會分辨出逆耳忠言和小人讒言是一個大智慧。
三、冷情當感
所謂“冷情當感”便是用冷靜的心情、情緒來處理事物或是情感問題。情感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話題了,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但是想要把控住自己的情緒、欲望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情緒失控時大喜大悲都只會讓事情變糟,就如同夫妻吵架時,往往在吵得不可開交,臉紅脖子粗以後,發現事情沒有任何解決、進展,繞了一大圈,鬧了一大通,還是得平心靜氣地溝通處理。
就是因為當自己情緒失控時,說的話、做的事都是情緒在控制,而不是理智,自然也不會有任何效果了。所以一定要學會用冷靜的情緒來處理各種事情、解決各種問題。
四、冷心思理
所謂“冷心思理”便是用一個冷靜、平和的心態去尋找、思考事情的道理。為什麼有的人能做到“失敗是成功之母”,從而屢敗屢戰,最終獲得成功,但是你卻是屢戰屢敗,不知其緣由?
秘密就在於冷心思理,不管是成功、失敗,你都需要用冷靜的心去思考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成敗原因,以此不斷地吸取經驗,改正不足。
而不是在失敗後,怨天尤人,抱怨這、抱怨那,這樣對自己毫無幫助,只會一次比一次失敗得更徹底;在有所成就時,得意忘形、欣喜若狂,這樣只會讓自己很快失敗。
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做事、做人都能順利,就一定要學會常常思索事情發展的規律道理,為人處世的規則、情理。
每一天,在每一方面,我都變得越來越好。 Every Day In Every Way, I'm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眼見未為真;沒有對與錯;是你的躲不了,不是你的求不得;遇見的人和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總有其目的;一切事情都是最好的安排;或我應該相信是緣分!
18/6/2018
6/6/2018
越優秀的人,越不合群!
想在人海中被看見,你必須學會 當一匹孤獨的狼!
不合群的人,獨來獨往的人,
必有他的過人之處。
今天跟小編一起來看看,
為什麼聰明的人沒朋友,
優秀的人不合群?
人活一瞬,等一世,
很多的苦說不出來;
很多的無奈看不透;
很多的付出不明白。
有些事,只是一個感動;
有些事,十分無奈。
做人,未必有人看得起你;
做事,未必有人看不起你。
世事如畫,你也許很優秀,
不是每個人都給你面子。
聰明的人不願意被耽誤,
優秀的人選擇先維持自己。
聰明的人,很少交朋友,
不是多苦,不是多難,
而是不願意被耽誤。
優秀的人,不是不合群,
而是知道先維持自己。
要想走得遠,必須有自己的卓越能力。
一段話,可以是胡話,
讓聰明人反胃;
一段事,可以是無聊的事,
讓優秀的人反感。
聰明的人很少交朋友,
是因為心裡明白;
優秀的人,不合群,
是因為鍛煉自己的內力,
感應自己的未來,
不想耽誤人生的每一分鐘,
不想錯過人生的未來。
聰明瞭,越來越喜歡孤獨。
因為孤獨,可以培養自己的能力;
優秀了,越來越喜歡一個人的空間,
因為這樣才能發掘自己的想像世界。
聰明,越來越聰明,
到最後變得卓越,
是因為把交友的時間,用來改變自己。
優秀,越來越優秀。
到最後成功。
是因為把交友的時間,用來完善生命。
不合群的人,獨來獨往的人,
必有他的過人之處。
今天跟小編一起來看看,
為什麼聰明的人沒朋友,
優秀的人不合群?
人活一瞬,等一世,
很多的苦說不出來;
很多的無奈看不透;
很多的付出不明白。
有些事,只是一個感動;
有些事,十分無奈。
做人,未必有人看得起你;
做事,未必有人看不起你。
世事如畫,你也許很優秀,
不是每個人都給你面子。
聰明的人不願意被耽誤,
優秀的人選擇先維持自己。
聰明的人,很少交朋友,
不是多苦,不是多難,
而是不願意被耽誤。
優秀的人,不是不合群,
而是知道先維持自己。
要想走得遠,必須有自己的卓越能力。
一段話,可以是胡話,
讓聰明人反胃;
一段事,可以是無聊的事,
讓優秀的人反感。
聰明的人很少交朋友,
是因為心裡明白;
優秀的人,不合群,
是因為鍛煉自己的內力,
感應自己的未來,
不想耽誤人生的每一分鐘,
不想錯過人生的未來。
聰明瞭,越來越喜歡孤獨。
因為孤獨,可以培養自己的能力;
優秀了,越來越喜歡一個人的空間,
因為這樣才能發掘自己的想像世界。
聰明,越來越聰明,
到最後變得卓越,
是因為把交友的時間,用來改變自己。
優秀,越來越優秀。
到最後成功。
是因為把交友的時間,用來完善生命。
2/6/2018
吉凶禍福的根源揭秘!
吉凶禍福的根源揭秘!善惡從心起,禍福有因果,一念現吉凶!
一、吉凶禍福的根源─心念
為什麼會有吉凶禍福的現象呢?原來只要我們一動念,我們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種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稱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
我們每起了一個善念,就會在心地中留下一個好的種子。起了一個惡念會在心地留下壞的種子。起了無善無惡的念頭也會在心中留下不好不壞的種子,將來(可能在今生或來生)遇到適當的因緣,就會開花結果。善的種子結的是快樂和吉祥;惡種子結的果實是苦惱和災禍,不善不惡的種子結的果實是不苦不樂的中性感受。所以六祖壇經上說:‘一切福田,都離開不了心地。’(注十二)忠心經上也說:‘心念是語言和行為的根本。心是一切現象的總源頭。有了惡念就會遭受苦報;有了善念,就會遭受樂報。’(注十三)
舉個簡單的譬喻,起了善念就好比在心地上播種好花的種子,動了惡念好比在心地上種毒樹,起了無善無惡的念頭好比在心地種雜草。因為我們一般人在過去世都起了許許多多的善惡念,所以今生有苦樂、凶吉、禍福的現象。
總而言之,善念會產生仁慈的行為,由施舍而使人產生愉快的影響力,這愉快的影響力又產生吉祥和福氣。
惡念產生破壞性的行為,由破壞而使人產生憎恨的影響力,這影響力將來會導致憂苦和凶禍。
無善無惡的念頭會產生雜七雜八的行為,由這雜七雜八的行為產生沒憂沒喜的影響力,造成不苦不樂的感受。
所以華嚴經上說:‘你應當觀察世界的種種現象,都是由心念造成的。’(注十四)
二、心地的清淨與污染
佛經上把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分為‘清淨的造作’(淨業)與‘污染的造作’(染業)兩種。
‘善念’、‘惡念’和‘無善無惡的念頭’通通是屬于‘污染的造作’‘心不動念’、‘了知境界而不起分別心’(離念靈知)、‘行善而不執著善相’才是‘清淨的造作’。換句話說,清淨的造作超越了善惡的對待。
這個觀念也許諸君不易明白,讓我舉個簡單的譬喻吧;大家都知道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污泥就是惡業,清水就是善業,蓮花不但不染污泥,也不染清水。這才是真正的清淨。所以真正的清淨超越染淨的對待。真正的善也超越善惡的對待。這超越對待的善,我們姑且叫它‘清淨’。
為什麼要超越善惡呢?因為造惡得苦固然不好,造善執著我在行善也有許多煩惱,譬如心中受了‘我啦’、‘善啦’、‘多少功德啦’這些名相的幹擾。再者,行善雖然將來有福報,可是當這些福報來的時候,一個人難免被福報‘樂’昏了頭,以致于物質享受太過份,起了驕傲心,忘記再繼續種善因,大吃大喝種其他惡業......等。人一種了惡業就會墮落。所以佛家把行善求富責的人形容為‘三世怨’。其意義就是:今生行善求富貴,來生有錢沒智慧,有錢沒智慧就會造惡業,所以到了第三生便又窮苦了。這樣打轉總不是辦法吧!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行善而不希望回報,甚至不執著善的名相和有我在行善。行善不執著我相和善相才有智慧,才有眼光。
總括一句話:‘心地清淨才是最大的福氣。行善不執善相才是絕對的淨業,才是超越對待的最大吉祥。’
三、一動念就有果報
不只做壞事情才會產生報應,連一動惡念也會產生惡果。諸君如果不信,我引用兩個故事來說:
(一)賣瓜的故事
從前梁武帝在世時,有一天他看見一樁奇怪的事情。某甲在賣瓜,某乙先來向他買瓜,某甲說不賣。後來某丙來向某甲買瓜,某甲卻很高興的賣給他。梁武帝看見這種情形,他大惑不解,于是就去問志公禪師。志公禪師是得道的高僧,有了解過去世的神通智慧。志公禪師告訴梁武帝說:‘這賣瓜的某甲很多世以前是死刑犯,當他要被處死刑時,很多人都在圍觀,當時某乙和某丙也在場。某乙心里認為:‘這個家伙罪有應得,活該!’某丙卻認為這死刑犯很可憐,因此就對他產生同情心。因為這種緣故,所以某甲今生不把瓜賣給乙,而卻喜歡賣給丙。
(二)衛仲達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衛仲達,他在翰林書院里面當官。有一次被陰司的官派小鬼把他的魂引到陰間來。陰間的官,吩咐手下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事惡事的檔案都送上來。等到冊子送來時,那里知道他做惡的檔案堆積如山,而做善的檔案卻只有一小卷而已。
陰司的官吩咐拿秤來,把兩種冊子稱稱看,沒想到那一大堆壞事的檔案反而比這一卷善事的檔案輕。
衛仲達感到大惑不解。他問陰官說:‘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那里會有這麼多過失和罪惡呢?’,那官司回答:‘只要起一個不正的念頭就是罪惡了,不必等到實際行動產生。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就已犯了天庭的法律了。’衛仲達接看又問:‘那這一卷善事的檔案里面是記載那一件事呢?’陰官說:‘有一次皇帝想在福州府大興土木,叫很多百姓去做苦工。你上書建議皇帝不要這麼做。那一卷檔案就是你的奏章底稿。’接著又說:‘你那次建議皇帝並沒有採納,但你這一心念,究竟是為大眾著想,以免老百姓受苦,所以是大善事。如果皇上當時能依照你的建議去做,那善的力量,可比現在大多了。’(見感應篤匯編卷一)
由上面這兩個例子,我們不難知道起心動念的重要性。要念念常行善事,時時為利益眾生著想,我們的福德才能積得廣大。諸君要行住坐臥處處不離善念,請詳閱華嚴經的淨行品!
譬如:當我們睡醒時,應常願一切眾生早日覺悟永恆的真理。當我們下床時,應常願走路不會傷到任何小昆蟲。萬一有小動物無意中被我們踩死了,我們則願它往生佛菩薩的淨土。當我們步行時,應常願一切眾生都能出離生老病死的苦海。當我們出門時,應常願一切眾生能免于煩惱的逼迫。當我們大小便時,應常願一切眾生都能舍棄貪愛和憎恨。當我們洗去污穢時,應常願一切眾生身心清淨,沒有瑕疵或污垢。當我們開燈時,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運用智慧的光芒,照破一切幽暗迷惑。當我們就寢時,願一切眾生身體安穩,心不散亂。
古代有一首詩偈描述:動了善惡的念頭,將來遇到適當的機緣一定會產生果報,‘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欲知禍福先問自心。
‘行藏虛實自家知, ‘湛湛青天不可欺,
禍福因由更問誰? 未曾動念已先知,
善惡到頭終有報, 勸君莫做虧心事,
只爭來早與來遲。’ 古往今來放過誰?’
所以陳希夷的心相篇上說:‘相貌是從內心產生的。心里頭有了善惡厚薄,因此相貌也可以看出吉凶禍福。’(注十五)又說:‘心地和念頭是相貌的根源,明白心念,善惡自然可以分辨得清楚。行為是由內心引發的,仔細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自然就可以知道吉凶禍福。’(注十六)正法念處經第二十卷上說:‘心能造作一切善惡業,由于心地的好壞所以能產生各種不同的果報。’(注十七)
四、心念→行為→習慣→性格→命運
就某方面來說,人實在很像電腦,譬如,電腦能貯存一切‘資料’,人心能貯藏一切‘善惡種子’。
電腦依靠‘方程式’來工作。我們則依照‘習慣’來產生行為模式。
明白這個道理以後,我們的起心動念、語言和行為一定要特別的謹慎。譬如,選購書本要特別慎重,因為一旦看了不好的書,就可能心地中播下不好的種子。看電視也要特別的謹慎,因為假如看了沒有意思的連續劇,不但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還會做惡夢。
我們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嚴防惡念(損人自私的都叫惡念)的產生。因為念頭重覆出現幾次以後就會造成行為,行為重覆出現幾次以後就會產生習慣,習慣根深蒂固以後就會變成性格,有了什麼樣的性格就會造成什麼樣的命運。
所以經上說:‘心地不清淨、不明了’(惑)就會‘造作有善惡力的行為’(業)。善惡的行為發出影響力就會產生苦樂和凶吉的結果(果)。所以業報差別經上說:‘一切眾生都被業力牽引著走,隨著自己所造的善業惡業而轉動,因為這種緣故,所以有上中下的種種差別。’(注十八)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的第二卷也說:‘大家千萬不可輕視任何一件微小的惡業,以為做一點壞事不會受罪報。再小的罪,死後不但都有報應,而且絲毫不能幸免,也無法由別人代受果報。’(注十九)
‘心命歌’講得非常好: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
命實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
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五、惜福才不會折福
現在的物質文明很發達,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質的享受里,生活越來越奢侈浪費,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諸君必須明白我們今生所享用的東西,無一不是前生種福所感的果報。過分享福和盡情享樂的後果是可怕的。所以古代有一首詩告訴我們在富足時常要為貧困設想:
處世持家年複年,
總須慮後更思前。
有錢常想無錢日,
莫待無錢想有錢。
宋代的高僧法演禪師說得好:‘福不可以享受到盡頭,假如福享受盡了,幸福和快樂的泉源就會枯竭!’所以,要好好愛惜我們的福,絕不暴殄天物或丟棄任何能用的東西。例如:我們絕不剩過多的飯菜。每餐都不可在碗里留下飯粒。吃剩下的飯菜寧可留到下一餐食用,千萬不可吃得過飽。吃得過飽和丟棄食物都是折福。吃得過飽不但傷胃,而且損壽致病。人的胃像氣球一樣,氣球的氣打得飽飽的,經過一段時間後,把氣放掉,那氣球的彈性就會喪失了。同樣的道理,經常吃得過飽的人胃一定很差,他的消化能力一定不好。況且吃得過飽或者在肚子還沒餓以前就吃東西,他一定無法感受食物的美味。
不但飲食方面要惜福,其他日常衣著和用具也都要惜福。不要看到東西就想買。因為如果買的東西不實用,再便宜也是一種浪費。買東西也不是便宜的就好,要考慮到東西的價錢和品質耐用是否恰當。
同時要敬惜字紙,不要隨便或丟棄字紙。關于愛惜字紙的因果,請詳閱惜字征驗錄。
總而言之,要時時養成敬事惜物的心。下面是一個惜福的感人故事:
有一位日本青年,名叫中島光藏,他為了學習雕刻佛像,就去拜訪日本優秀的雕刻家高村東雲,想拜高村東雲為師。高村東雲只教他到井邊學習汲水,並沒有對他說什麼話。
但他看了中島光藏的汲水動作以後,就破口大罵,叫中島光藏回去,不要學雕刻了。其余的弟子看到中島光藏那副可憐的樣子,就留他住宿一夜。半夜時,中島光藏被人叫醒,帶去見高村東雲,高村東雲溫和地對他說:
‘白天我聲罵你,你大概不知道我罵你的原因吧,現在我解釋給你聽。
佛像是神聖的東西,因此雕刻佛像的人絕對不能沒有一顆虔誠高尚的心。雖然水不怎麼值錢,可是你卻不能隨便加以浪費。我看你汲水的時候,水潑到地上,你都毫不在意。一個把東西糟蹋而不知反省的人,怎能刻佛像呢?’
聽完了這一番話,中島光藏深受感動,痛改前非。高村東雲看他還是可造就之材,乃准許他投入門下。後來中島光藏也成為有名的雕刻家,大家都叫他‘高村光雲’,他與他師父只差一個字而已。(見英凱譯禪語百選)
諸君假如想明白惜福和奢侈的感應故事,請參閱崇儉篇。
六、施比受更有福─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施舍就像把錢存入銀行,接受別人的施舍就像領取存款,享受福報就像把領出來的錢花費掉,所以施舍越多的人他的福報就越大。常接受別人的施舍就是在消福。所以聰明的人喜歡施舍,而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施舍。當他接受別人的施舍時,他是為了廣結善緣,而且會很快的把所接受的財物又轉施出去。
真正會施舍的人不會愛好名利,而且不貪求福報。因為如果為了求功德而行善,為了福報而施舍,那麼他施舍的善行將是虛偽而且有煩惱的。行善希望果報和名利,只不過是利己主義為求其私心之滿足所做的表現而已。所以我們施舍行善時,要把積功德的念頭和貪求名利果報的意識一並摒棄,這才是真正的大施舍。這種無心的善行才是最自然、最高尚的。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施舍不為人知,才是真正的善行。只施舍了財物,而不能舍棄了名利果報,並不是完全的施舍。所以說:心地清淨才是真正的施舍,心地清淨才是最大的福氣。
關于接受別人的施舍,古代有一副很深的對聯:‘三心未了水難消,一念不生金易化。’這意思就是說:有了貪心、憎恨心和愚癡心的人,縱使別人只給你一杯白開水,你把白開水喝下去也是很難消化的。假如你心地清淨,沒有絲毫的妄念,縱使別人給你貴重的金子,你也是很容易消受的。
又有一首類似的詩偈:‘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這首詩告訴我們:假如我們的智慧和德行不好,隨便接受了別人的一種施舍,來生縱使自己變成了畜牲,還是要償還的。
勤積陰德比享受福報好多了。所以先聖先賢都教導我們要努力行善助人。例如:印送經書,修建寺院、造橋鋪路、救災濟貧、待人寬厚、矜孤恤寡、敬老尊賢、見寒施衣、見飢施食、見病苦施舍藥材、施茶水以解除行人的口渴和煩熱,施棺槨以免尸骸暴露,點夜燈以便行路,造船筏以渡人過河。
............凡是有益大眾的福利事業更應盡心盡力去做。(詳見陰騭文和感應篇)
有錢而不知行善積德的人最笨也最可憐了。因為一個人有錢而吝嗇施舍,就會把錢花在物質享受方面,天天大吃大喝,自己造了許多惡業而卻還不曉得。將來可就慘了,這種人一定會生出不肖的子孫來。因此‘積福歌’再三叮嚀我們不要成為錢財的奴隸,而且要修福重于享福:
榮辱紛紛滿眼前,不如安分且隨緣。
身貧少慮為清福,名重山丘長業冤。
淡飯盡堪充一飽,錦衣那得幾千年。
世間最大惟生死,白玉黃金盡枉然。
積福歌
嘆人只知今世財,
那知財是前生福。
我今說與積福人,
勸世重財先重福。
有福自有福,無福空勞祿。
若有一分財,定有一分福。
德厚福自綿,福厚財自裕。
何故奢靡人,乃以積福資,任意恣淫欲?
何故驕縱人,反以積福資,倚勢欺窮獨?
何故癡迷人,聚有積福資,貪得無厭足?
何故慳吝人,枉有積福資,舍財如割肉?
不肯種福田,願做兒孫犢。
留了難帶財,撇了易帶福。
臨時空手去,徒向閻君哭。
我為世人悲,叮嚀還再囑;
莫為兒孫計,自有兒孫福。
不如看破財,及早修些福。
七、普通人怕受苦果,聰明人怕種苦因─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一般人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逃避它。可是聰明的人卻研究這事情發生的原因,從這原因上根本解決。
害怕受苦和逃避倒霉的事情是人之常情,可是害怕受苦和逃避受苦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一切苦果都是由過去惡業來的。惡業不除,苦果就會接二連三地發生,逃也逃不了。所以光明童子因緣經第四卷上說:‘善惡業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仍然不會消失,遇到適當的時機和因緣,一定會結果的。’(注二十)大乘造像功德經的第二卷也說:‘善惡業的報應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下一生,要不然可能就在下兩生以後才報應。’(注廿一)
造了惡業好比欠別人債,逃避苦果好比逃避債主,忍受痛苦好比償還債務。你雖然可能逃得了一時,可是債主還是會不斷找你要債。所以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勇敢地把債務還清,以後不再欠債。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假如我們把這個道理想開了,當我們遭到倒霉的事情,我們便會懺悔過去所造的惡業,而不再怨天尤人。而且遇到了苦果;我們會很‘快樂地’接受它。因為只有當我們忍受苦痛時,痛苦才會消失了。你想一想:接受苦果不是像了清債務那麼地令人輕松愉快嗎?
一、吉凶禍福的根源─心念
為什麼會有吉凶禍福的現象呢?原來只要我們一動念,我們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種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稱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
我們每起了一個善念,就會在心地中留下一個好的種子。起了一個惡念會在心地留下壞的種子。起了無善無惡的念頭也會在心中留下不好不壞的種子,將來(可能在今生或來生)遇到適當的因緣,就會開花結果。善的種子結的是快樂和吉祥;惡種子結的果實是苦惱和災禍,不善不惡的種子結的果實是不苦不樂的中性感受。所以六祖壇經上說:‘一切福田,都離開不了心地。’(注十二)忠心經上也說:‘心念是語言和行為的根本。心是一切現象的總源頭。有了惡念就會遭受苦報;有了善念,就會遭受樂報。’(注十三)
舉個簡單的譬喻,起了善念就好比在心地上播種好花的種子,動了惡念好比在心地上種毒樹,起了無善無惡的念頭好比在心地種雜草。因為我們一般人在過去世都起了許許多多的善惡念,所以今生有苦樂、凶吉、禍福的現象。
總而言之,善念會產生仁慈的行為,由施舍而使人產生愉快的影響力,這愉快的影響力又產生吉祥和福氣。
惡念產生破壞性的行為,由破壞而使人產生憎恨的影響力,這影響力將來會導致憂苦和凶禍。
無善無惡的念頭會產生雜七雜八的行為,由這雜七雜八的行為產生沒憂沒喜的影響力,造成不苦不樂的感受。
所以華嚴經上說:‘你應當觀察世界的種種現象,都是由心念造成的。’(注十四)
二、心地的清淨與污染
佛經上把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分為‘清淨的造作’(淨業)與‘污染的造作’(染業)兩種。
‘善念’、‘惡念’和‘無善無惡的念頭’通通是屬于‘污染的造作’‘心不動念’、‘了知境界而不起分別心’(離念靈知)、‘行善而不執著善相’才是‘清淨的造作’。換句話說,清淨的造作超越了善惡的對待。
這個觀念也許諸君不易明白,讓我舉個簡單的譬喻吧;大家都知道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污泥就是惡業,清水就是善業,蓮花不但不染污泥,也不染清水。這才是真正的清淨。所以真正的清淨超越染淨的對待。真正的善也超越善惡的對待。這超越對待的善,我們姑且叫它‘清淨’。
為什麼要超越善惡呢?因為造惡得苦固然不好,造善執著我在行善也有許多煩惱,譬如心中受了‘我啦’、‘善啦’、‘多少功德啦’這些名相的幹擾。再者,行善雖然將來有福報,可是當這些福報來的時候,一個人難免被福報‘樂’昏了頭,以致于物質享受太過份,起了驕傲心,忘記再繼續種善因,大吃大喝種其他惡業......等。人一種了惡業就會墮落。所以佛家把行善求富責的人形容為‘三世怨’。其意義就是:今生行善求富貴,來生有錢沒智慧,有錢沒智慧就會造惡業,所以到了第三生便又窮苦了。這樣打轉總不是辦法吧!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行善而不希望回報,甚至不執著善的名相和有我在行善。行善不執著我相和善相才有智慧,才有眼光。
總括一句話:‘心地清淨才是最大的福氣。行善不執善相才是絕對的淨業,才是超越對待的最大吉祥。’
三、一動念就有果報
不只做壞事情才會產生報應,連一動惡念也會產生惡果。諸君如果不信,我引用兩個故事來說:
(一)賣瓜的故事
從前梁武帝在世時,有一天他看見一樁奇怪的事情。某甲在賣瓜,某乙先來向他買瓜,某甲說不賣。後來某丙來向某甲買瓜,某甲卻很高興的賣給他。梁武帝看見這種情形,他大惑不解,于是就去問志公禪師。志公禪師是得道的高僧,有了解過去世的神通智慧。志公禪師告訴梁武帝說:‘這賣瓜的某甲很多世以前是死刑犯,當他要被處死刑時,很多人都在圍觀,當時某乙和某丙也在場。某乙心里認為:‘這個家伙罪有應得,活該!’某丙卻認為這死刑犯很可憐,因此就對他產生同情心。因為這種緣故,所以某甲今生不把瓜賣給乙,而卻喜歡賣給丙。
(二)衛仲達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衛仲達,他在翰林書院里面當官。有一次被陰司的官派小鬼把他的魂引到陰間來。陰間的官,吩咐手下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事惡事的檔案都送上來。等到冊子送來時,那里知道他做惡的檔案堆積如山,而做善的檔案卻只有一小卷而已。
陰司的官吩咐拿秤來,把兩種冊子稱稱看,沒想到那一大堆壞事的檔案反而比這一卷善事的檔案輕。
衛仲達感到大惑不解。他問陰官說:‘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那里會有這麼多過失和罪惡呢?’,那官司回答:‘只要起一個不正的念頭就是罪惡了,不必等到實際行動產生。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就已犯了天庭的法律了。’衛仲達接看又問:‘那這一卷善事的檔案里面是記載那一件事呢?’陰官說:‘有一次皇帝想在福州府大興土木,叫很多百姓去做苦工。你上書建議皇帝不要這麼做。那一卷檔案就是你的奏章底稿。’接著又說:‘你那次建議皇帝並沒有採納,但你這一心念,究竟是為大眾著想,以免老百姓受苦,所以是大善事。如果皇上當時能依照你的建議去做,那善的力量,可比現在大多了。’(見感應篤匯編卷一)
由上面這兩個例子,我們不難知道起心動念的重要性。要念念常行善事,時時為利益眾生著想,我們的福德才能積得廣大。諸君要行住坐臥處處不離善念,請詳閱華嚴經的淨行品!
譬如:當我們睡醒時,應常願一切眾生早日覺悟永恆的真理。當我們下床時,應常願走路不會傷到任何小昆蟲。萬一有小動物無意中被我們踩死了,我們則願它往生佛菩薩的淨土。當我們步行時,應常願一切眾生都能出離生老病死的苦海。當我們出門時,應常願一切眾生能免于煩惱的逼迫。當我們大小便時,應常願一切眾生都能舍棄貪愛和憎恨。當我們洗去污穢時,應常願一切眾生身心清淨,沒有瑕疵或污垢。當我們開燈時,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運用智慧的光芒,照破一切幽暗迷惑。當我們就寢時,願一切眾生身體安穩,心不散亂。
古代有一首詩偈描述:動了善惡的念頭,將來遇到適當的機緣一定會產生果報,‘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欲知禍福先問自心。
‘行藏虛實自家知, ‘湛湛青天不可欺,
禍福因由更問誰? 未曾動念已先知,
善惡到頭終有報, 勸君莫做虧心事,
只爭來早與來遲。’ 古往今來放過誰?’
所以陳希夷的心相篇上說:‘相貌是從內心產生的。心里頭有了善惡厚薄,因此相貌也可以看出吉凶禍福。’(注十五)又說:‘心地和念頭是相貌的根源,明白心念,善惡自然可以分辨得清楚。行為是由內心引發的,仔細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自然就可以知道吉凶禍福。’(注十六)正法念處經第二十卷上說:‘心能造作一切善惡業,由于心地的好壞所以能產生各種不同的果報。’(注十七)
四、心念→行為→習慣→性格→命運
就某方面來說,人實在很像電腦,譬如,電腦能貯存一切‘資料’,人心能貯藏一切‘善惡種子’。
電腦依靠‘方程式’來工作。我們則依照‘習慣’來產生行為模式。
明白這個道理以後,我們的起心動念、語言和行為一定要特別的謹慎。譬如,選購書本要特別慎重,因為一旦看了不好的書,就可能心地中播下不好的種子。看電視也要特別的謹慎,因為假如看了沒有意思的連續劇,不但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還會做惡夢。
我們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嚴防惡念(損人自私的都叫惡念)的產生。因為念頭重覆出現幾次以後就會造成行為,行為重覆出現幾次以後就會產生習慣,習慣根深蒂固以後就會變成性格,有了什麼樣的性格就會造成什麼樣的命運。
所以經上說:‘心地不清淨、不明了’(惑)就會‘造作有善惡力的行為’(業)。善惡的行為發出影響力就會產生苦樂和凶吉的結果(果)。所以業報差別經上說:‘一切眾生都被業力牽引著走,隨著自己所造的善業惡業而轉動,因為這種緣故,所以有上中下的種種差別。’(注十八)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的第二卷也說:‘大家千萬不可輕視任何一件微小的惡業,以為做一點壞事不會受罪報。再小的罪,死後不但都有報應,而且絲毫不能幸免,也無法由別人代受果報。’(注十九)
‘心命歌’講得非常好: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
命實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
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五、惜福才不會折福
現在的物質文明很發達,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質的享受里,生活越來越奢侈浪費,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諸君必須明白我們今生所享用的東西,無一不是前生種福所感的果報。過分享福和盡情享樂的後果是可怕的。所以古代有一首詩告訴我們在富足時常要為貧困設想:
處世持家年複年,
總須慮後更思前。
有錢常想無錢日,
莫待無錢想有錢。
宋代的高僧法演禪師說得好:‘福不可以享受到盡頭,假如福享受盡了,幸福和快樂的泉源就會枯竭!’所以,要好好愛惜我們的福,絕不暴殄天物或丟棄任何能用的東西。例如:我們絕不剩過多的飯菜。每餐都不可在碗里留下飯粒。吃剩下的飯菜寧可留到下一餐食用,千萬不可吃得過飽。吃得過飽和丟棄食物都是折福。吃得過飽不但傷胃,而且損壽致病。人的胃像氣球一樣,氣球的氣打得飽飽的,經過一段時間後,把氣放掉,那氣球的彈性就會喪失了。同樣的道理,經常吃得過飽的人胃一定很差,他的消化能力一定不好。況且吃得過飽或者在肚子還沒餓以前就吃東西,他一定無法感受食物的美味。
不但飲食方面要惜福,其他日常衣著和用具也都要惜福。不要看到東西就想買。因為如果買的東西不實用,再便宜也是一種浪費。買東西也不是便宜的就好,要考慮到東西的價錢和品質耐用是否恰當。
同時要敬惜字紙,不要隨便或丟棄字紙。關于愛惜字紙的因果,請詳閱惜字征驗錄。
總而言之,要時時養成敬事惜物的心。下面是一個惜福的感人故事:
有一位日本青年,名叫中島光藏,他為了學習雕刻佛像,就去拜訪日本優秀的雕刻家高村東雲,想拜高村東雲為師。高村東雲只教他到井邊學習汲水,並沒有對他說什麼話。
但他看了中島光藏的汲水動作以後,就破口大罵,叫中島光藏回去,不要學雕刻了。其余的弟子看到中島光藏那副可憐的樣子,就留他住宿一夜。半夜時,中島光藏被人叫醒,帶去見高村東雲,高村東雲溫和地對他說:
‘白天我聲罵你,你大概不知道我罵你的原因吧,現在我解釋給你聽。
佛像是神聖的東西,因此雕刻佛像的人絕對不能沒有一顆虔誠高尚的心。雖然水不怎麼值錢,可是你卻不能隨便加以浪費。我看你汲水的時候,水潑到地上,你都毫不在意。一個把東西糟蹋而不知反省的人,怎能刻佛像呢?’
聽完了這一番話,中島光藏深受感動,痛改前非。高村東雲看他還是可造就之材,乃准許他投入門下。後來中島光藏也成為有名的雕刻家,大家都叫他‘高村光雲’,他與他師父只差一個字而已。(見英凱譯禪語百選)
諸君假如想明白惜福和奢侈的感應故事,請參閱崇儉篇。
六、施比受更有福─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施舍就像把錢存入銀行,接受別人的施舍就像領取存款,享受福報就像把領出來的錢花費掉,所以施舍越多的人他的福報就越大。常接受別人的施舍就是在消福。所以聰明的人喜歡施舍,而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施舍。當他接受別人的施舍時,他是為了廣結善緣,而且會很快的把所接受的財物又轉施出去。
真正會施舍的人不會愛好名利,而且不貪求福報。因為如果為了求功德而行善,為了福報而施舍,那麼他施舍的善行將是虛偽而且有煩惱的。行善希望果報和名利,只不過是利己主義為求其私心之滿足所做的表現而已。所以我們施舍行善時,要把積功德的念頭和貪求名利果報的意識一並摒棄,這才是真正的大施舍。這種無心的善行才是最自然、最高尚的。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施舍不為人知,才是真正的善行。只施舍了財物,而不能舍棄了名利果報,並不是完全的施舍。所以說:心地清淨才是真正的施舍,心地清淨才是最大的福氣。
關于接受別人的施舍,古代有一副很深的對聯:‘三心未了水難消,一念不生金易化。’這意思就是說:有了貪心、憎恨心和愚癡心的人,縱使別人只給你一杯白開水,你把白開水喝下去也是很難消化的。假如你心地清淨,沒有絲毫的妄念,縱使別人給你貴重的金子,你也是很容易消受的。
又有一首類似的詩偈:‘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這首詩告訴我們:假如我們的智慧和德行不好,隨便接受了別人的一種施舍,來生縱使自己變成了畜牲,還是要償還的。
勤積陰德比享受福報好多了。所以先聖先賢都教導我們要努力行善助人。例如:印送經書,修建寺院、造橋鋪路、救災濟貧、待人寬厚、矜孤恤寡、敬老尊賢、見寒施衣、見飢施食、見病苦施舍藥材、施茶水以解除行人的口渴和煩熱,施棺槨以免尸骸暴露,點夜燈以便行路,造船筏以渡人過河。
............凡是有益大眾的福利事業更應盡心盡力去做。(詳見陰騭文和感應篇)
有錢而不知行善積德的人最笨也最可憐了。因為一個人有錢而吝嗇施舍,就會把錢花在物質享受方面,天天大吃大喝,自己造了許多惡業而卻還不曉得。將來可就慘了,這種人一定會生出不肖的子孫來。因此‘積福歌’再三叮嚀我們不要成為錢財的奴隸,而且要修福重于享福:
榮辱紛紛滿眼前,不如安分且隨緣。
身貧少慮為清福,名重山丘長業冤。
淡飯盡堪充一飽,錦衣那得幾千年。
世間最大惟生死,白玉黃金盡枉然。
積福歌
嘆人只知今世財,
那知財是前生福。
我今說與積福人,
勸世重財先重福。
有福自有福,無福空勞祿。
若有一分財,定有一分福。
德厚福自綿,福厚財自裕。
何故奢靡人,乃以積福資,任意恣淫欲?
何故驕縱人,反以積福資,倚勢欺窮獨?
何故癡迷人,聚有積福資,貪得無厭足?
何故慳吝人,枉有積福資,舍財如割肉?
不肯種福田,願做兒孫犢。
留了難帶財,撇了易帶福。
臨時空手去,徒向閻君哭。
我為世人悲,叮嚀還再囑;
莫為兒孫計,自有兒孫福。
不如看破財,及早修些福。
七、普通人怕受苦果,聰明人怕種苦因─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一般人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逃避它。可是聰明的人卻研究這事情發生的原因,從這原因上根本解決。
害怕受苦和逃避倒霉的事情是人之常情,可是害怕受苦和逃避受苦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一切苦果都是由過去惡業來的。惡業不除,苦果就會接二連三地發生,逃也逃不了。所以光明童子因緣經第四卷上說:‘善惡業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仍然不會消失,遇到適當的時機和因緣,一定會結果的。’(注二十)大乘造像功德經的第二卷也說:‘善惡業的報應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下一生,要不然可能就在下兩生以後才報應。’(注廿一)
造了惡業好比欠別人債,逃避苦果好比逃避債主,忍受痛苦好比償還債務。你雖然可能逃得了一時,可是債主還是會不斷找你要債。所以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勇敢地把債務還清,以後不再欠債。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假如我們把這個道理想開了,當我們遭到倒霉的事情,我們便會懺悔過去所造的惡業,而不再怨天尤人。而且遇到了苦果;我們會很‘快樂地’接受它。因為只有當我們忍受苦痛時,痛苦才會消失了。你想一想:接受苦果不是像了清債務那麼地令人輕松愉快嗎?
31/5/2018
相遇在天,相守在人
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知相守,
無論誰都不會一帆風順,
只有一顆捨得付出懂得感恩的心,
才能擁有一生的愛和幸福。
不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
懂得感恩和珍惜,這份情才能長久。
路的距離不代表心的距離,
少了電話不代表少了牽掛,
不常見面更不代表沒有思念。
遇見不論早晚,真心才能相伴;
朋友不論遠近,懂得才有溫暖。
轟轟烈烈的,未必是真心;
默默無聲的,未必是無心。
把一切交給時間,總會有答案。
平淡中的相守,才最珍貴;
簡單中的擁有,才最心安。
有一種緣分總在夢醒後,
才知道是“永恆”
有一種心情總在離別後,
才明白是“失落”
有一種美麗總在放棄後,
才懂得是“珍貴”
有一種情愫總在困惑時,
才感到是“孤寂”
有一種嚮往總在停泊後,
才知道是“無奈”
有一種憂傷總在回味時,
才知道是“落寞”
有一種遐思總在獨處時,
才感到是“靜美”
有一種幸福總在成功後,
才知道是“欣慰”
有太多的思想總在冥思苦想過後,
才明白生活需要
好好的愛自己和愛他人;
有太多的感覺總在千山萬水後,
才明白感情需要
好好的把握和珍惜,
短的是歲月,長的是真情;
相遇在天,相守在人。
無論誰都不會一帆風順,
只有一顆捨得付出懂得感恩的心,
才能擁有一生的愛和幸福。
不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
懂得感恩和珍惜,這份情才能長久。
路的距離不代表心的距離,
少了電話不代表少了牽掛,
不常見面更不代表沒有思念。
遇見不論早晚,真心才能相伴;
朋友不論遠近,懂得才有溫暖。
轟轟烈烈的,未必是真心;
默默無聲的,未必是無心。
把一切交給時間,總會有答案。
平淡中的相守,才最珍貴;
簡單中的擁有,才最心安。
有一種緣分總在夢醒後,
才知道是“永恆”
有一種心情總在離別後,
才明白是“失落”
有一種美麗總在放棄後,
才懂得是“珍貴”
有一種情愫總在困惑時,
才感到是“孤寂”
有一種嚮往總在停泊後,
才知道是“無奈”
有一種憂傷總在回味時,
才知道是“落寞”
有一種遐思總在獨處時,
才感到是“靜美”
有一種幸福總在成功後,
才知道是“欣慰”
有太多的思想總在冥思苦想過後,
才明白生活需要
好好的愛自己和愛他人;
有太多的感覺總在千山萬水後,
才明白感情需要
好好的把握和珍惜,
短的是歲月,長的是真情;
相遇在天,相守在人。
29/5/2018
額外的生存能力
這是一篇大概20年前已經看到的小故事,現在重新閱讀,仍然感受到字裏行間對靈魂的滋潤。
一位老和尚每天用一根扁擔挑着兩個水桶去河邊汲水,兩個水桶中有一個有一道裂縫,每次回到寺廟,這個水桶總是漏得只剩半桶水,而另一個桶卻還是滿滿的。就這樣,幾年來日復一日,老和尚天天只能從河裏擔回寺廟一桶半水,有裂縫的桶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勝任工作而羞愧。
經過多年的失敗,一天在河邊,有裂縫的桶終於鼓起勇氣向老和尚開口道:「我覺得很慚愧,因為我有缺陷,一路上漏水,只能擔半桶水到家。」老和尚回答:「你注意到了嗎?在你那一側沿路開滿了花,而另外的一側卻沒有花。幾年來,我都從這路邊採摘鮮花來供佛,如果不是因為你,在這片乾枯的大地上哪來鮮花供佛呢?」
這個故事有多重涵義,不同的人,或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讀到這個故事後可能會有不同的啟發和感動。
老和尚也是一位能夠從缺陷中看見美麗的人。有這個能力的人,他還是和所有人一樣生活在不完美的人間,但能看見美麗的人能獲得更多的欣悅和心安。這個能力是叫「智慧」嗎?還是應該叫「額外的生存能力」?可能是一樣的,只是叫法不一樣,有「智慧」的人都有「額外的生存能力」。
其實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能力,不過困難的並非缺少這個能力,而是不敢相信人間有美麗,不敢認同明天會更好。如果Father Luigi Giussani這一刻在你面前,他可能會對你說:「現實世界不會讓你失望,要大膽向前走,生命的本質就是美麗的!」如果真是這樣,你聽得進去嗎?
一位老和尚每天用一根扁擔挑着兩個水桶去河邊汲水,兩個水桶中有一個有一道裂縫,每次回到寺廟,這個水桶總是漏得只剩半桶水,而另一個桶卻還是滿滿的。就這樣,幾年來日復一日,老和尚天天只能從河裏擔回寺廟一桶半水,有裂縫的桶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勝任工作而羞愧。
經過多年的失敗,一天在河邊,有裂縫的桶終於鼓起勇氣向老和尚開口道:「我覺得很慚愧,因為我有缺陷,一路上漏水,只能擔半桶水到家。」老和尚回答:「你注意到了嗎?在你那一側沿路開滿了花,而另外的一側卻沒有花。幾年來,我都從這路邊採摘鮮花來供佛,如果不是因為你,在這片乾枯的大地上哪來鮮花供佛呢?」
這個故事有多重涵義,不同的人,或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讀到這個故事後可能會有不同的啟發和感動。
老和尚也是一位能夠從缺陷中看見美麗的人。有這個能力的人,他還是和所有人一樣生活在不完美的人間,但能看見美麗的人能獲得更多的欣悅和心安。這個能力是叫「智慧」嗎?還是應該叫「額外的生存能力」?可能是一樣的,只是叫法不一樣,有「智慧」的人都有「額外的生存能力」。
其實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能力,不過困難的並非缺少這個能力,而是不敢相信人間有美麗,不敢認同明天會更好。如果Father Luigi Giussani這一刻在你面前,他可能會對你說:「現實世界不會讓你失望,要大膽向前走,生命的本質就是美麗的!」如果真是這樣,你聽得進去嗎?
半生緣
活著就是勝利,賺錢只是遊戲,健康才是目的,快樂更是真諦!百年之後,黃沙一蓋,再美麗的語言也無法傾訴,因為我們要沉睡,深深一眠。
所以,身邊的人要相互珍惜,因為每個世人的時間都越來越少,最終還是要互相分離。不要爭執,不要鬥氣,好好說話,相互理解!好好珍惜對你好的人 ,離開了,再也聯繫不上!
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或長或短;生活,每個人都在繼續,或悲或歡;人生,每個人都在旅途,或起或伏。人無完人,事無完美,有些小人,你不須計較,計較會煩;有些繁事,你不必在意,在意會累。
世界很大,人心很雜,誰沒遇上小人?紅塵很深,人世浮華,哪能沒有煩心事?想的淺一點,活著就該隨遇而安!看的淡一點,頭頂就有藍天!
誰都會害怕失去,尤其是拼了命的珍惜後,卻還是什麼都留不住。感情啊,還是順其自然吧,無可奈何也好,心態淡然也罷,唯有時間能說真話,誰是真,誰是假,誰心疼的把你眼淚擦。
人這輩子,有人羨慕你,有人討厭你,有人嫉妒你,有人看不起你,沒關係,他們都是外人;生活就是這樣,你所做的一切不能讓,每個人都滿意。不要為了討好別人,而丟失自己的本性。
一樣的眼睛,不一樣的看法;一樣的耳朵,不一樣的聽法;一樣的嘴巴,不一樣的說法;一樣的心,不一樣的想法;一樣的錢,不一樣的花法;一樣的人們,不一樣的活法。
再優秀,也得碰上伯樂;再付出,也得遇上感恩的人;再真誠,也得趕上有心的人;再謙讓,也得面對珍惜的人。你所知道的不要全說,你所看到的不要全信。這個世界,不是用眼看,而是用心品!
用心數數,我們的生命已經進半,還有多少日子,夠我們浪費,夠我們消遣,夠我們作踐,夠我們感嘆。好好的活著,簡簡單單過好今後的每一天!
所以,身邊的人要相互珍惜,因為每個世人的時間都越來越少,最終還是要互相分離。不要爭執,不要鬥氣,好好說話,相互理解!好好珍惜對你好的人 ,離開了,再也聯繫不上!
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或長或短;生活,每個人都在繼續,或悲或歡;人生,每個人都在旅途,或起或伏。人無完人,事無完美,有些小人,你不須計較,計較會煩;有些繁事,你不必在意,在意會累。
世界很大,人心很雜,誰沒遇上小人?紅塵很深,人世浮華,哪能沒有煩心事?想的淺一點,活著就該隨遇而安!看的淡一點,頭頂就有藍天!
誰都會害怕失去,尤其是拼了命的珍惜後,卻還是什麼都留不住。感情啊,還是順其自然吧,無可奈何也好,心態淡然也罷,唯有時間能說真話,誰是真,誰是假,誰心疼的把你眼淚擦。
人這輩子,有人羨慕你,有人討厭你,有人嫉妒你,有人看不起你,沒關係,他們都是外人;生活就是這樣,你所做的一切不能讓,每個人都滿意。不要為了討好別人,而丟失自己的本性。
一樣的眼睛,不一樣的看法;一樣的耳朵,不一樣的聽法;一樣的嘴巴,不一樣的說法;一樣的心,不一樣的想法;一樣的錢,不一樣的花法;一樣的人們,不一樣的活法。
再優秀,也得碰上伯樂;再付出,也得遇上感恩的人;再真誠,也得趕上有心的人;再謙讓,也得面對珍惜的人。你所知道的不要全說,你所看到的不要全信。這個世界,不是用眼看,而是用心品!
用心數數,我們的生命已經進半,還有多少日子,夠我們浪費,夠我們消遣,夠我們作踐,夠我們感嘆。好好的活著,簡簡單單過好今後的每一天!
28/5/2018
你所給予的 ... 都會回到你身上
不論你傷害誰,就長遠來看,你都是傷害到你自己,或許你現在並沒有覺知,但它一定會繞回來。
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做,這是歷來最偉大的教誨。
不管你對別人做了什麼,那個真正接收的人,並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同理,當你給予他人,當你為別人付出,那個真正獲利的也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如果你對人冷淡,別人也會回以冷漠;如果你經常批評別人,你也會接收到許多的批評。
如果你總是擺一張臭臉,沒錯,別人也不會給你好臉色。
所有你所給予的,都會回到你身上。
套句詩人奧登( W.H.Auden)的話:「人受惡意之作弄,必作惡以回報。」
如果你陷害別人,哪天你也會遭人陷害。
同樣的道理,當你帶給別人歡樂,你就會得到歡樂;帶給別人祝福,你就會得到別人的祝福。
如果你經常讚美別人,不久你也會聽到有人在讚美你,你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的。
你讓他人經歷什麼,有一天你也將自己經歷;你怎麼對待你的父母,將來你的孩子也會怎麼對待你。
許多人一定聽過,格林童話中有一則關於一位老人和兒子住在一起的故事。
老人的耳力已經不行了,眼睛也看不見,顫抖的雙手經常把飯菜洒得滿地,碗也常打破,
兒子夫婦倆感到非常厭煩,給老爸爸一付木製碗筷,把他趕到廚房幽暗的角落,不准和大家一起用餐。
有一天,兒子看到自己的兒子用刀片削木頭,他好奇的問孩子要做什麼。
結果孩子回答:「我在替你準備將來要用的木碗、木筷。」
從此以後,年老的父親又回到餐桌上吃飯,家人也都非常孝順他。
* 農夫的哲理 *
有一個農夫的玉米品種,每年都榮獲最佳產品獎,而他也總是將自己的冠軍種籽,毫不吝惜地分贈給其他農友。
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大方?他說:「我對別人好,其實是為自己好。風吹著花粉四處飛散,如果鄰家播種的是次等的種籽,在傳粉的過程中,自然會影響我的玉米品質。
因此,我很樂意其他農友都播種同一優良品種。」
他的話看似簡單卻深富哲理,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所做的。
所以,凡是你希望自己得到的,你必須先讓別人得到。
就像那個農夫一樣,如果你想要得到冠軍的品種,就要給別人冠軍的種籽。
你若想被愛,就要先去愛人;你期望被人關心,就要先去關心別人;你要想別人對你好,就要先對別人好。
這是一個保證有效的秘方,可以適用在任何情況。
如果你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你就必須先對朋友真心,然後你會發現朋友也開始對你真心。
如果你希望快樂,那就去帶給別人快樂,不久你就會發現自己愈來愈快樂。
明白了嗎?我們所能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為他人多做點好事。
己所欲,施於人。
凡你想給予自己的經驗,就給予別人;想別人怎麼對你,就怎麼對待別人。
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做,這是歷來最偉大的教誨。
不管你對別人做了什麼,那個真正接收的人,並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同理,當你給予他人,當你為別人付出,那個真正獲利的也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如果你對人冷淡,別人也會回以冷漠;如果你經常批評別人,你也會接收到許多的批評。
如果你總是擺一張臭臉,沒錯,別人也不會給你好臉色。
所有你所給予的,都會回到你身上。
套句詩人奧登( W.H.Auden)的話:「人受惡意之作弄,必作惡以回報。」
如果你陷害別人,哪天你也會遭人陷害。
同樣的道理,當你帶給別人歡樂,你就會得到歡樂;帶給別人祝福,你就會得到別人的祝福。
如果你經常讚美別人,不久你也會聽到有人在讚美你,你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的。
你讓他人經歷什麼,有一天你也將自己經歷;你怎麼對待你的父母,將來你的孩子也會怎麼對待你。
許多人一定聽過,格林童話中有一則關於一位老人和兒子住在一起的故事。
老人的耳力已經不行了,眼睛也看不見,顫抖的雙手經常把飯菜洒得滿地,碗也常打破,
兒子夫婦倆感到非常厭煩,給老爸爸一付木製碗筷,把他趕到廚房幽暗的角落,不准和大家一起用餐。
有一天,兒子看到自己的兒子用刀片削木頭,他好奇的問孩子要做什麼。
結果孩子回答:「我在替你準備將來要用的木碗、木筷。」
從此以後,年老的父親又回到餐桌上吃飯,家人也都非常孝順他。
* 農夫的哲理 *
有一個農夫的玉米品種,每年都榮獲最佳產品獎,而他也總是將自己的冠軍種籽,毫不吝惜地分贈給其他農友。
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大方?他說:「我對別人好,其實是為自己好。風吹著花粉四處飛散,如果鄰家播種的是次等的種籽,在傳粉的過程中,自然會影響我的玉米品質。
因此,我很樂意其他農友都播種同一優良品種。」
他的話看似簡單卻深富哲理,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所做的。
所以,凡是你希望自己得到的,你必須先讓別人得到。
就像那個農夫一樣,如果你想要得到冠軍的品種,就要給別人冠軍的種籽。
你若想被愛,就要先去愛人;你期望被人關心,就要先去關心別人;你要想別人對你好,就要先對別人好。
這是一個保證有效的秘方,可以適用在任何情況。
如果你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你就必須先對朋友真心,然後你會發現朋友也開始對你真心。
如果你希望快樂,那就去帶給別人快樂,不久你就會發現自己愈來愈快樂。
明白了嗎?我們所能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為他人多做點好事。
己所欲,施於人。
凡你想給予自己的經驗,就給予別人;想別人怎麼對你,就怎麼對待別人。
訂閱:
文章 (Atom)